之于临床——
他是将每个处理都做到极致的“细节控”
之于教学——
他是培养了无数鼻内镜外科医生的领军人
之于学科——
他是不断探索创新的“急先锋”
主笔
丁姗姗
摄影
于佳丁姗姗
周兵,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我国鼻内镜外科的创始人之一。由他在国内率先引入的鼻内镜下经鼻改良Lothrop手术,引领了国内鼻内镜额窦外科的迅速发展,其开创的泪前隐窝入路、经鼻切除眶尖海绵状血管瘤等术式更是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
处女座B型血的他,有着完美主义者的执着和文艺范儿。从医32年来,每一台手术、每一个病例在他眼中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他坚持科研连续性,执着地在额窦、鼻颅底专业制高点持续深耕。他喜欢摄影,多年来积累的临床图片已多达十几万张;他也喜欢绘画,常常把突现的可能是某一个手术方式的灵感画出来。对他来说,兴趣与专业相辅相成,不论是拍照抑或“涂鸦”,都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
“中国的Draf”
在医学术语中,“迷路”用于形容复杂形同迷宫的结构,比如“内耳迷路”。周兵则形象地将额窦附近区域描述为“额迷路”。由于额窦腔道狭窄,周围有很多气房结构,非常难寻找;加之靠近颅底眼眶,手术时稍有偏差就会造成脑脊液渗漏等问题,因此,额窦手术至今仍是鼻内镜外科领域的一大难点,有人将之比喻为“高空特技”,而周兵正是这一领域的领军人。
这天的手术室中,等待周兵的是一台额窦内乳头状瘤切除手术。患者杨先生数年前因患鼻内翻性乳头状瘤而头痛难止,接受过一次手术后再次复发,不堪其扰的他找到了周兵。
经过一次手术后,杨先生鼻腔内结构已很模糊,这对于顺利到达额窦并切除肿瘤造成了很大的难度。下第一刀时,周兵便将电刀伸到了鼻中隔最上面,这一刀是他多少年摸索出来的经验。
站在一旁年轻大夫边学习边念叨:“要让我做,肯定想不到第一刀要切到那么靠上。”周兵解释道,由于上一次手术去掉了鼻中隔下方的软骨,在最上面下刀就是为了找到软骨膜,顺着软骨向上,磨除外侧上颌骨额凸,暴露泪囊,再前上磨,到鼻根部软组织,顺着皮肤再往上走,很自然就找到额窦了。
这个过程说起来云淡风轻,但实际上,他所用的术式就是额窦领域最难技术之一——鼻内镜下经鼻改良Lothrop手术或者称为DrafⅢ型额窦手术。该术式最早是由德国著名耳鼻喉专家WolfgangDraf教授创造。年周兵完成了国内首例DrafIII型额窦手术。
谈及对这个“高难度”术式的突破,周兵笑言是“误打误撞”。
年,他接诊了一名额窦骨瘤的女患者,为了不影响面容,女患者不愿在脸上进行切口的传统手术,“女孩子都爱漂亮,既然提出了这个要求我就要尽量满足嘛!”于是,他开始在鼻内镜下尝试切除,“鼓捣”了4个小时之后,瘤子终于被成功拿下。“当时只是想着从里面把瘤子切除而已。”周兵笑道,但没想到通过术后的文献对比,他发现自己的做法居然跟一位名叫Draf的德国教授英雄所见略同。
而在经历了这个巧合之后,周兵开始尝试将这个术式规范系统化。为了将手术步骤更加精准地描述出来,光是手术的文字记录他就反复打磨了十几遍才定稿,“每次写完都觉得还能更好一点”。
积累多个病例之后,年周兵在《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发表了国内第一篇DrafIII型额窦手术的文章,迄今,他围绕该术式进行了一系列临床和应用基础研究,被国外同行誉为“中国的Draf”。
此后,他还陆续创新设计了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经鼻切除眶尖海绵状血管瘤术等诸多术式,其中,年提出的被称为“周氏入路”的泪前隐窝上颌窦入路被美国鼻科协会官方杂志大篇幅报道,在国内外迅速普及;经鼻切除眶尖海绵状血管瘤术式更是解决了困扰眼科医生多年的问题,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
很多人好奇是什么促使周兵在专业领域做出如此多的创新与改良,对此,他的答案是,“对一件事情持续的治疗皮肤病最好医院在哪里迪赛胸腺肽肠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