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种鼻窦炎叫真菌性鼻窦炎,4种分型

※※打造影像人自己的医学影像平台※※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知识成为一种内涵

◎让专业成为一种交流◎让我们成为一世朋友

※※※※※※※※※※※※※※※※※※※※※

疾病概况

真菌性鼻窦炎是一种病源性真菌炎症,条件致病菌是被吸入鼻窦腔内的空气、尘埃中的真菌。常见致病菌为曲霉菌,其次为毛霉菌。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是鼻窦霉菌致病菌的必要条件。

一般认为真菌性鼻窦炎是一种良性疾病,中年人多见。主要症状表现有鼻塞、头痛、鼻涕增多或血涕、嗅觉减退等;部分患者有浓血涕伴腐臭的特点。病理改变包括黏膜及黏膜外病变,黏膜病变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充血坏死,血管栓塞,进而引起窦壁骨质破坏,并侵犯周围结构;黏膜外病变以形成霉菌球为主,成分为菌丝、孢子、坏死组织及钙磷、含铁血红素沉积。

临床分型和影像表现

根据临床表现、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急性暴发型、慢性侵袭型、真菌球型和变应性鼻窦炎4种类型。

真菌球型鼻窦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真菌性鼻窦炎,曲霉菌是引起高危患者发生致命性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其次是毛霉菌。多发于免疫能力正常的非特应患者,常只侵犯单个鼻窦,以上颌窦多见,可压迫性窦腔扩大,但无侵袭性骨质破坏。CT表现为单一鼻窦发病,上颌窦最常见,窦腔软组织伴中央斑点、条状或云絮状高密度影,窦壁骨质破坏以内侧壁近上颌窦自然开口处破坏,其余窦壁以骨质增生为主,这是真菌球的特征表现。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目前多采用Bent氏标准:由病史、皮试或血清学证实的Ⅰ型变态反应;鼻息肉病;典型CT表现;组织学证实有嗜酸细胞黏液,真菌不累及鼻窦黏膜;窦腔内容物真菌染色或培养结果阳性,以曲霉菌属常见。常发生于年轻人,有家族过敏史,常伴有长期反复发作的鼻窦炎或鼻息肉病。单组或全组鼻窦内软组织影及其内多发线状、斑点片状高密度影为其特征性表现,而窦壁骨质以膨胀变薄或局部吸收为主且常伴鼻息肉。

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其病理学特点是鼻窦黏膜、血管及骨质内有真菌菌丝侵犯,以曲霉菌常见。健康成年人多见,少数发生在糖尿病等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早期症状与慢性鼻炎或鼻窦炎相似,主要以病变进展侵犯眼眶、颅底或颅内产生症状而就诊。CT表现为窦壁骨质膨胀、破坏,伴有断端及邻近骨质增生硬化;腔内充满软组织,钙化少见;病变易向周围蔓延,累及眶尖或海绵窦常见,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

急性暴发性真菌性鼻窦炎几乎均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患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器官移植、长期使用抗肿瘤药物或抗生素或类固醇药物及AIDS患者。本病起病急,进展快,多部位受累,骨质破坏明显。以毛霉菌常见。多发生于上颌窦、筛窦,CT早期表现单侧鼻腔、鼻腔黏膜和软组织增厚,上颌窦周脂肪间隙软组织浸润为本病较早的征象;病变进展表现鼻窦内软组织充填伴窦壁及周围邻近骨质广泛破坏,常侵犯眼眶、颞下窝、翼腭窝、颜面部等软组织结构,严重者可见侵犯颅内。

鉴别诊断

①慢性化脓性鼻窦炎,以细菌性鼻窦炎多见,临床表现为鼻塞、流脓涕、头痛及局部压痛。CT表现特点是鼻窦黏膜不规则增厚及窦壁骨质增生硬化,可伴黏膜囊肿或息肉形成,增强扫描黏膜下层线样强化。钙化少见,仅约3.5%,且常位于病变的周围;而真菌性鼻窦炎,病变钙化常见,且95%为病变中央钙化。这是两者鉴别的要点。

②鼻窦恶性肿瘤,以上颌窦癌最常见,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病程短,进展快,表现为进行性鼻塞,鼻出血,有特殊臭味。CT表现为窦腔软组织肿块伴窦壁溶骨性破坏,部分肿瘤见粗大条片状、环状钙化,增强扫描后肿瘤不均匀强化,可侵犯周围及远处转移。真菌性鼻窦炎骨质破坏以内侧壁为主,少有向外浸润。

③鼻窦息肉,息肉好发筛窦,双侧多发,临床表现为持续性鼻塞、嗅觉减退、头痛、闭塞性鼻音。鼻窦息肉CT表现为窦口及骨质吸收扩大伴稍低密度软组织影,无钙化。

④坏死性上颌窦炎,多源于单侧上颌窦,病程长,呈反复感染的发病经过,表现间歇性鼻塞,涕有臭味、带血丝。CT表现为上颌窦内软组织伴有较高密度的血斑块,呈低密度的炎症与高密度的出血灶相混杂,强化不明显。

典型图片

作者:医院放射科卢斌

版权声明









































白癜风治疗方案
海口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pujiangshop.com/yzyy/22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