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事并非如烟知青岁月的点滴回忆

往事并非如烟

——知青岁月的点滴回忆

作者:傅桂华

时光如梭,一晃就过去了四十年。人生易老,岁月难留,作为人世间的匆匆过客,就像泰戈尔所说的那样:我是一只小鸟,曾经在天空飞过,却没有留下痕迹。尽管如此,但匆匆的岁月里,那些时光的碎片,那些美好和痛苦的记忆,还是深深地印在大脑的沟回。尤其是那下放五年的知青岁月,其境况和际遇,犹在眼前,挥之不去,往事并非如烟。

一、初来乍到

遂川县西溪公社奖莲大队(廖坊)与周边的黄坑公社很近,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在那个年代算是穷山村,我们一起下放的25个知青和一名带队干部就要在这里落户了。当汽车颠簸了几个小时之后,进了村子,便把我们的行李堆放在一个凸起的草坪上。我怅然若失,心里涌出一种酸酸的味道,觉得命运又一次把我抛到边远的山区。因为,我才刚刚回城。之前同父母一起下放到桥头公社,尝过了世态炎凉。尽管在桥头公社中学求学几年,后又转到遂川中学,然后高中刚毕业又下放了。我有着比同龄人更艰辛的青少年时代,更苦难的人生履历。

我们经过了半年多的艰苦打拼,终于把一栋两层的土砖楼建起来了。由于经费匮乏,知青楼小,住不下所有的人,尚有四位男知青住在隔壁的大队部,也是我们刚来时的临时住所,会议室也选在原来女知青住的阁楼上,虽然伸手就能摸到瓦片,但还算宽敞、明亮。

接下来,我们建了猪圈、牛栏、育苗室。从年11月份下放到奖莲大队,到次年的夏季,就已经在分给我们的菜地里摘到了豆角、辣椒、茄子等新鲜蔬菜,田里的稻子也灌满浆,泛着黄黄的颜色,等着收割呢。

二、学干农活

指导农务的两位老农都姓廖,大个子廖师傅在知青队待的时间最长,印象也更深刻一些,大家都习惯称廖师傅为“老廖”。由于年纪相差二十几岁,老廖无形中就成了我们务农的师傅、生活的向导。

刚刚走出校门的年青人,经历了七年的“文革”冲洗,文化贫乏,生活无知,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老廖手把手的教我们育种、插秧、挖土种菜,不厌其烦地接受我们的询问。他热情、爽朗,还有些许的卖乖。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春之计在育苗。记得有一天下午,老廖把准备工作做好了以后,一一为我们讲解谷种从浸泡、发芽到育苗的过程,有时故弄玄虚的停顿下来,让我们去思考。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育苗室离宿舍很近,我的任务是观察种子的湿度、温度及其变化。每天数十次往返宿舍与育苗室,有时晚上手握电筒去询查。对于自己来说,这是一个繁重的任务,既有责任心、也有好奇心。当一天晚上,胖胖的谷种冒出白白的小芽时,我简直高兴坏了。老廖说:“叫大家伙来看看,感受一下”。好奇和兴奋笼罩着整个育苗室,大家都乐开了花。因为,我们正在尝试着,用自己的双手生产粮食,感悟“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充满着对未来的期待。老廖这时候又说了:“我带着你们干,奇迹还在后头呢!”

三、业余生活

知青队里最大的特点是女的多,男的少。活跃的、声音大的都是女知青。徐冬娣操一口标准的“左安腔”,其实也就是客家话,只是地方特色很浓。我因随父母在乡下待过,基本能听懂,而且还会说上两句。“嘛格”意为“什么”,是很多话的开头语,但经过她的发音和风趣的表情,再加上语速很快,形成一种冲击力,常常引得大家捧腹大笑。有冬娣的地方,就有乐趣,这家伙声音不大,但装科打诨时,总要提高嗓门,吃饭时就形成了一道“菜”,是我们大家的开心果。

夏日里,晒完稻谷的水泥地上还有余热,吃晚饭时,就有人把一条长凳放在晒场上,晚饭吃完了,凳还留在那里。不搬回去的理由有两个,一是晚上乘凉,二是聊天听故事。那个年代,没有电话、电视、电脑,更没有魔力十足的手机,如何打发那漫漫长夜呢?

刘招生是我们这帮人里面最瘦的一个,也是故事最多的一个。听他讲故事提神、醒脑,什么《一个死而复生的人》、《深山里的火光》、《梁山好汉为何杀妻》,还讲了《三国演义》里的很多故事。因时间久远,印象中,他讲故事不是以渲染气氛取胜,而是徐徐道来,非常注重细节及当时环境的描述。讲到关键时刻,大家都屏住呼吸,安静得能听到隔壁仓库老鼠吱吱的叫声,某人被蚊子叮咬后挠痒痒的咯咯声,很害怕、很刺激、也很过瘾。

学识和口才是当下评价一个人是否优秀的一条标准。我当时认为,招生就有学识和口才,能把那么多东西装在脑子里,然后分段落分章节娓娓道来,有时还抖个包袱,留点悬念,引人入胜。是的,在那个年代,我们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贫乏,无任何娱乐可言,伙伴们单纯、质朴,总要有一种乐趣来打发这劳作之余的时光,来填补乏味的生活空闲。

四、捡粪积肥

种菜,种庄稼,肥料来当家。家肥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需要的早期肥料;化肥,譬如尿素,是在禾苗开了三、四片叶子以后施的中期肥料,当然还有帮助结果的后期肥料。买化肥需要钱,县里下拨给知青队的经费有限,为了节约开支,龚队长(带队干部)领着我们捡狗粪,挖腐殖酸,而且把任务落实到每个人头上。

下放后的第二个冬天,山区异常的寒冷,但温暖的被窝留不住这些年轻人的身体。棉衣、手套、围巾、口罩也算武装到牙齿了,寒风却毫不留情的扑面而来,甚至钻到你的骨子里,真冷啊。

那天早晨还没有亮,我走在弯弯曲曲的田埂上,一堆酷似狗粪的东西吸引了我,往前一看,是一节很粗的草绳,再往前走了很长的一段路,也一无所获,有些丧气。类似这种情况,肯定有比我起得更早的伙伴捡掉了狗粪。捡狗粪,要早起,不能偷懒,不怕脏,不怕臭,不怕难为情,不怕被狗追。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才知道去哪儿、走哪条道才能捡到家肥。一个多月下来,我是这拨人中完成任务较好的。“禾苗一枝花,肥料来当家”,功课做扎实了,一定会出好成绩。我们种的蔬菜、稻子长势喜人,常常有上级领导、邻边知青队、大队等团体前来参观指导。

五、艰辛时日

从西溪公社到奖莲,是一条弯曲颠簸的乡村公路,大约有八华里。平时回个家,还要到公社附近去坐车,实在很不方便,一年内也只有两三次回家的机会。我有三个年节是在奖莲知青队度过的,平时有空就给家里写封信,有知青回城就带个口信,请妈妈帮我捎点荤菜解解馋。记得有一次,回家的知青带了一瓶豆豉焖带鱼,一瓶猪油渣炒香干萝卜,打开盖,浓烈的香味让人流口水,真有点等不及开饭了。我们这帮女知青,没有打埋伏的,只要是谁家里捎菜来了,都会主动把菜拿出来,大家你一筷子,我一勺子分着吃,有胃口,还要到边上的食堂加上二两米饭。一顿饭之后,刚捎来的菜就只剩下空瓶了,大家有“荤”共尝,不会计较。妙伦姐年长些,开玩笑说:“也没有给你留一点到下一餐,都是些山上下来的土匪”。

漫长而又清苦的日子里,一个月难得吃到一片肉,每天繁重的体力劳动,与少肉、少油的伙食无法形成正比,偶尔聚餐一次,也能吊起大家的食欲,那种浓浓的香甜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舌尖上,没齿难忘。

六、碾米机手

那个年代,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知青队附近的老乡都是挑着稻子到很远的地方去碾米。有省钱的,或者没有劳力的,就在家里推磨碾稻子,磨出来的米就是糙米,没有打磨,缺少光亮,煮出来的饭,难以下咽。队委会特意为这件事开了个会,第一,立即购买碾米机;第二,落实具体的责任人;第三,以服务为目的,切实为老百姓办实事。我被委以重任,成了这台碾米机的操作手。

碾米也是个技术活,要懂得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和构造。碾米机与发动机之间由一根20厘米宽的胶带连接着,当摇柄摇动机器,胶带起着联动前台和后台的作用,松紧度的调试很重要。我在操作这台机器的过程中,每每发生胶带脱落的情况,就要找原因,抓紧时间修理,使之尽快恢复运转,因为老乡们都指着这台碾米机碾好米,早点回家。如果临近傍晚,机器还没有修好,老乡们那种焦虑和期盼的目光,让我也着急起来,心里感到内疚,一点也不敢怠慢。在知青队五年,我有三年半的时间是在为老乡们碾米,在只有10平方米的碾米房里,空气无法对流,米糠、灰尘泛起的雾霾一层一层盖在头上、身上,即便戴了口罩,糠尘也被吸入鼻孔。每天从碾米房出来,只能看到眼睛是黑的,全身都是白的。温和的话语、认真负责的态度、优良的碾米质量赢得了乡亲们的好评与称赞,四里八乡认识我的人很多,我感到一种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感到一种荣光。坚守是一种美德,与我替班的还有高夏生、丁丙生、刘桂香,他们也为知青队的碾米房做出过很大贡献。

过度的透支,我常常感到头晕、乏力,而且经常发烧流脓涕,身体完全垮了,于年8月病退回城,年4医院做了鼻窦炎清创手术。虽然不流脓涕了,但额窦炎的毛病却一直伴随着我至今,头晕头痛,医生说五官是相通的,这个病与鼻窦炎有关。

七、学做裁缝

我喜欢做女工活,纳袜垫,做布鞋都还行,可是织毛衣却不是很擅长。一次偶然的发现,我对缝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是离队部一里多路的小卖部,边上有一家缝衣店,有师傅和徒弟两人。我在店里做了一件花格衬衣,因为比较瘦,衬衣做得大了些,需要修改,一来二去,就成了店里的常客。

学做衣服,是从踩缝纫机开始。一般是师傅裁,徒弟车。车衣服也是个技术活,脚踩踏板,前后摆动,手放置缝纫机台面上,把裁好的布料对接好,随着脚踩踏板的启动,台面的针带着线随着齿轮往前推,起到缝合衣服的作用。但是,手脚的联动和配合很重要,在一些关键部位,手不方便带动转轮,而是要依靠脚的控制,自动使缝纫机启动。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训练,我能够在缝纫机上车鞋垫、短裤,还给师傅车一些简单的衣服,自如而流畅。对一件事感兴趣不能停留在浅表上,说干就干。我到新华书店买了几个版本的缝纫剪裁书,选了一本最易懂、最简单的作为自己的启蒙老师,经过反复实践,我终于学会了裁剪、缝纫。有付出才会有回报,缝纫衣服成了我回城后消遣时光的一项工作。家里老少的衣服,自己结婚的衣服都是自己做的,这不仅仅是为了自学成才,更重要的是寻求生活的快乐。

八、改变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年龄越来越大,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多。恋爱、结婚、生子已经是我们要考虑的事情。我们的前途在哪里?知青的命运在何处?在那样的环境和条件下,我们真的可以“大有作为”吗?如花岁月,似水流年。如果真的在知青队成家立业,结婚生子,拿什么作为生活的保障,几十年后,会是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真的难以想象。

生存是生活的基础,当生存被逼到了死角,你会更加深刻的领悟生活的滋味。选择去留是每个知青面临的问题,通过招工、招兵、招生离开知青队的人非常有限,而我们自己又是多么希望能够轮到这样的好事。因为身体的原因,我已经不适合留在农村,而没有等到知识青年大返城便同其他四位知青选择病退回城,遗憾而无奈。

我的父亲是一位从教多年的老师,年他被选拔到江西师院井冈山分院(井冈山大学)任教,我随爸妈来到吉安定居,开始了人生的新征程。

回城后,我在吉安生活了13年,完成了找工作、恋爱、结婚、生子的重要环节,在新余至今生活了23年,完成了一个女人从成长、成熟到慢慢变老的过程。当皱纹爬上了眼角,身高也在变矮时,我感到人生变短了。

时光荏苒,岁月不居,而在年轻时,经历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艰苦岁月,无疑是对我生命的一个考验。我学会了种田、种菜、碾米,学习了缝纫衣服、编织藤椅、花篮,养成了很好的生活习惯和自主自学能力。回城后,一边工作,一边自学,通过考试,拿到了江西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文凭,并在工作岗位上获得数十次省、市的嘉奖。勤奋和坚守是我的人生动力,下放的岁月虽苦尤甜,它锻炼了我的意志和品德,也让我收获了智慧和荣誉。

九、并非尾声

在这上山下乡的五年里,要感谢的人很多,能记住的事也很多。生病时,伙伴们的关心和照顾,深夜去请医生,用大锅熬药的情景;上山砍柴,饥饿难忍,双脚挪不动时,先回来的伙伴们又折返帮着背柴的情景;浮洋田里,女知青例假日受到照顾,清一色的男知青插秧也令人感激不已。事不枚举,历历在目。当我把记忆的闸门打开,思绪停留在那个年代时,泪水已模糊了双眼……

伙伴们,战友们,你们过得好吗?我想念你们!

我在《纪念西溪、横岭、奖莲知青队建队三十周年》的纪念册上发表了一篇人生感言,现节录一段作为这篇“知青岁月的点滴回忆”的结束语:在生命的长河中,因为有了下放的历史,才使得生活更丰富多彩,因为有了下放的岁月,更感悟到生命的意义。青春虽然美丽,但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而青春的心境才是一道永久亮丽的风景。抹不去的是刻骨铭心的记忆,解不开的是难以忘怀的“知青情结”。用纯真、纯善、纯美编织的知青梦;用锄头、镰刀、犁耙开辟的山岗、丘田;用汗水、泪水浸透的岁月,是一代知青永恒的追忆与怀想,留下那个特殊年代的精神底色,让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出丝丝亮光。

傅桂华

赞赏

长按







































白癜风丸零售价格是多少元
白癜风控制



转载请注明:http://www.pujiangshop.com/yshl/76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