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本路径,阅读是教师永远的修炼。
“领读师”项目的开展与教师领读课程的实施,旨在引导教师在阅读中拓宽视野、在梳理中联系实际、在分享中表达观点、在书香氛围中受到感染,从而更好地陶冶教师专业情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优化学术生态,促进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音频
本期领读师
李宇
图书介绍
书名:图画书,这样读
作者:彭懿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出版时间:.2
ISBN:6
写作的根本需求,是所有的用心都能被读者发现
——领读《图画书,这样读》
李宇
各位听友大家好,今天为大家介绍的图书是《图画书,这样读》,作者是彭懿,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昆虫专业。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学艺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这本书是写给大人和青少年的图画书阅读指南。
本来以为是教父母如何给孩子读图画书的,读完以后,发现完全是个误会。这套书是写给青少年的,同样也是给大人,教他们如何去欣赏阅读图画书。
我们或许会问:1.我们为什么要读绘本?2.我们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这本书一百五十多页的内容,融合了彭懿老师多少年、多少本的翻译和阅读的心血,融合了阅读图画书的全部智慧。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就像读图画书一样,不时地回看,验证,用前面的那一本书验证这一页的结论,又或者,用前面的结论来阐释面前这本推荐绘本……充满惊喜、惊奇。开本、版面、配色……每一个地方都有讲究,都是图画书作者的“别有用心”。合上书本,我不禁感慨:原来如此!
书的结构非常简单,主线清晰,作者引用了大量实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很容易理解。
这本书是很好的阅读指导书,他分了七个步骤;1.看封面和封底,2.看环衬,3.文字和图画,4.线索,5.反复看,6.版面设计,7.一起讨论。
第一步,从封面和封底开始讲故事。封面是图画书的脸,你也许有这样的经验,我们喜不喜欢一本图画书,常常就是从喜不喜欢这本图画书的封面开始的。好的封面是一本图画书的灵魂,它一眼就能抓住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产生一种想把它拿在手上,好好看一看的冲动。一本图画书的封面上既有书名,又有图画书,说出了一个大概的故事图画,画出了故事的主人公和主要的故事情节,所以仅仅是从封面上,我们就可以大致猜出他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不知道你们是不是看过《澡堂里的仙女》这一个绘本:仙女怎么会住在澡堂里呢?仙女不是住在天上偶尔才下凡来地上洗个澡的嘛,再说传说中的仙女都是美丽的年轻女子,怎么可能这么老这么丑,你看他哧溜哧溜喝酸奶的样子,特别是那个怎么可以这么好喝的眼神,哪里还有一点儿仙气呀。可封面上这个盘着仙女发髻的老奶奶真的是仙女,许多年前他丢了仙女裙,所以就只能委曲求全地住在了人间烟火气息最重的澡堂里,直到有一天,他遇见了一个跟妈妈来洗澡的小女孩儿。看到这,没有人不会急迫地想知道他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本图画书最吸引我们的地方就是它颠覆了我们的常识,把一个仙女画得奇丑无比,其实这不只是仙女呢,另外两个人物,也就是小女孩儿和她的妈妈更丑,可以说这三个人物一个比一个丑,但作者正是采用这种夸张的表现手法,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无比温暖的幻想的故事。他说,希望通过这个发生在传统澡堂的故事,唤醒蕴藏在每个人心中的文化记忆,除了吸引我们的好奇心,帮助我们推测故事情节,当然,封面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把这本图画书和创作者和出版者介绍给我们,正式进入故事前,先看看创作者的名字,这不仅是一种尊重,还可以为我们带来意外的乐趣,当你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时,你一定会一阵窃喜啊,我读过他的书,我喜欢他的创作风格,这次他又会带来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没错,看完封面我们要把书翻过来看一看封底上写着什么画着什么,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是这么做的有的封底上只有一幅图画,有的封底上会写着好多话。
第二步,藏在环衬里的秘密。精装图画书一般都有环衬,但如果你手上凑巧拿的是一本平装图画书,就用不着辛苦的找来找去了,因为他们很多根本就没有环衬,翻开封面直接就是扉页了。在大多数读者的眼中,环衬就是一张什么都没有印,或者只是印上了颜色和图案的纸,与后面的故事没有什么关系。不用多看,哗啦一声翻过去就行了,不信你问问身边的人,很少会有人盯着环衬目不转睛地看上一分钟,绝对是一翻而过,这样做错了吗?没错,但有一个前提就是只有当环衬是一张白纸的时候,你才可以这样,连想都不想地一下子翻过去。环衬是一张白纸的图画书,还真的是不少,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图画书都是一张白纸,不过要是环衬有颜色,建议你不要翻过去。不急,请你至少花上十秒钟看看它是一种什么颜色,颜色会给你一种心理上的暗示,请接受他的暗示,跟随他调整自己的心情,然后走进后面的故事,一位经验丰富的画家绝对不会随意为自己的书选择环衬的颜色,他选择的颜色一定最贴近故事的主题和氛围,有时调皮的作者还会在环衬的颜色中藏着一些小小的暗示呢,不信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我们在《山姆和大卫去挖洞》这本图画书中。看到他的前环衬是红色的,而后环衬是暗黄色的,那么为什么他们两种环衬的颜色不一样呢?前环衬是苹果的颜色,后环衬是梨的颜色,苹果长在山姆和大卫自己家的院子里,而梨树长在地洞,另外一头那户人家的院子里,所以你看前后环衬的用色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他们并没有回到自己的家,要是环衬上还有图案,你就更要多停留一会儿了,耐住性子,好好看一看这些图案,他们一定与图中的故事有某种联系。
第三步,文字和图画怎样讲故事。图画书既有图画,又有文字。图画书,不只是图画讲故事,文字也在讲故事,如果只看图画,那只是唤醒了故事的一半生命,同样,你也不会只读文字,不看图画,因为那样做也只是唤醒了另一半生命,你一定是这样读书的,翻开第一页,先读文字,再看图话。当然,每个人读图画书的习惯不一样,你也可能是先看图画,再读文字,然后你会思索一下,图画和文字都告诉了你什么?才翻到第二页继续之前的步骤,就这样,你一页又一页地翻到了最后,这么说起来,你读到的故事既不是图画单独讲的故事,也不是文字单独讲的故事,而是图画和文字合作一起讲出来的故事,对,这就是所谓的第三个故事。有时与第一个第二个故事讲的是同一个故事,有时则是不同的一个故事,文字和图画的关系有点像一对亲密的恋人,他们手拉手,互相补充,一起努力把故事讲完。
第四步,是什么力量推动我们去翻页?这其实是一个下意识的动作。当我们把一本图画书拿在手上时,没有人告诉你要翻页,但我们就是会一页一页的往后翻,因为只有这样,一幅幅单独的图画才能连起来,形成连续的画面,开展故事,我们看图画书有点儿像看电影,电影也是由一个个画面组成的,只不过电影里面的人物是活动的图画书,里面的人物是静止的,我们看电影看得入迷时会忘记电影,那一个个画面是放映机放出来的,同样我们看书看得入迷时,也会忘记图画书,那一个个画面是用自己手翻出来的。虽然我们可能没留意自己手上的这个动作,但有一个人却从来没有忘记,这个人就是创作者。他知道图画书是翻页的艺术,知道图画书是按照书页的顺序来连续表现整个故事的,为了吸引我们迫不及待地往后翻页,她在文字和图画里都做了巧妙的设计,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图画书的创作者到底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激励我们这种欲望的呢?首先,利用故事的魔力,一本好的书一定有一个好看的故事让你着魔,非要一口气看完不可。故事,有情节有悬念,一个又一个的因果关系,这些关系潜藏在故事里,就像一个个预先设计好了的问与答,他们会激发你的好奇心,邀请你参与到故事之中。图画书怎样推进故事,它总是在前面一页提出的问题,后面也就是答案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结果到底会怎样呢,想知道答案吗?好,那么就请你往后翻吧,除了问与答,重复的情节,也是图画中常见的一种吸引读者翻译的技巧。其次是翻页的设计,如果你读过足够多的图画书,又读得足够细,你就会发现图画书里的人物总是从左边一页走向右边一页,你要想追上他,就要追随他行进的方向往后翻页,翻开来的跨页不是一个画面,而是两个独立的画面,那么右边一页往往比左边一页具有更强烈的动感,不由分说地就会把你拖进后面一页,前面一页图画的右上角或是右下角,往往会出现后面一页场景的小小暗示。最后是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其实翻页还只是一个动作,真正让我们把图画书的那一幅幅单独的图画连成一个连续而又完整的故事的,是我们的想象力,我们是用想象力填补了图画与图画之间的空隙。
第五步,反复多看几遍。要想真正读懂一本图画书没有别的捷径可走,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反反复复地细读文本,要读好几遍。这里所说的文本,包括文字和图画,你一定会说这太夸张了吧!一本图画书没有几个字,有必要读好几遍吗?再厚的小说我也从来都是只读一遍,你还真是不能蔑视图画书!图画书和纯文字的小说不一样,它每一页都有图画儿,图画不像一行文字那样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把什么都跟你说个清清楚楚。图画看上去像是把什么都告诉你了,其实没有,他把太多的东西,悄悄的藏了起来,留待你去寻找,去发现,去感受。事实上孩子们遇上喜欢的图画书,就会读上一遍又一遍。图画书的故事,有深有浅。浅的,连一个小婴儿都看得懂,深的连一个大人都不一定看得懂。为了帮助我们欣赏和理解图画书,现在出版的图画书中常常会夹着一张折成好几页的纸,叫导读。如果你读过,你会发现有些人的导读写得相当精彩,好像他们是这本图画书的创作者一样,不仅能说出故事的深刻内涵,还能指出画面上的所有细节,真的,有些地方要是他们不说你一辈子都发现不了,你或许会奇怪,他们怎么能把一本图画书吃的那么透彻呢!告诉你吧,没什么了不起的,没有一个大人看图比得上孩子,他们不过是比你多看了十几遍而已,对,他们唯一的秘诀就是反反复复地细读图画书。说到细读,也不是光低头盯着一本图画书死,看细读也是有技巧的。比如第一遍读的时候,你可能被情节牵引着,想知道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故事。飞快的翻页,囫囵吞枣一般地把整个故事吃下肚去。但到了第二遍的时候,你就要放慢阅读的速度了,读完一段文字,再看看图画,想一想文字说了什么图画,又画了什么。第三遍,你干脆就不用读文字了,只要专注地看图画就行,看他的构图颜色色调。
第六步,懂得欣赏版式设计。一本图画书,如果你觉得翻来翻去都翻腻了,文字和内容都没有什么好看的了,那你就可以把它放在一个离你稍微远一点的位置上,眯起眼睛,模糊焦点,慢慢的从远处细细的去看一看他,这一次你不用看的那么清楚,只要一页一页的大致看出一个轮廓就行。比方说看看画面是大小均一还是有大有小;看看画面是一副完整的图画,还是抠出来的一个图像;看看文字是独占一页还是被排在的图画下方或是图画里的画面,对了,就是看看它的版式设计。你还会有新的发现,你会发现,图画书的创作跟我们想的不一样,我们总是以为画家事先根据别人创作的故事,或是自己创作的故事,画出一幅幅单独的图画,再把它们叠到一起,啪地一钉,一本图画书就大功告成了。没那么简单,事实上一位好的画家。在开始画一本图画书之前,就已经在为整本书打草稿进行整体设计了。一般的情形下,经验丰富的好画家是这样工作的,它会现在一张或几张白纸上画出一个个缩小的页面,这时他们还只是一个个没有内容的白框,接下来他会对故事进行切割,考虑应该怎样把这个故事分配到那一个页面里,这时他要考虑的事情很多,他不但要考虑每一个画面上画什么,还要考虑怎样把一个个画面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动态故事,考虑怎样剪辑画面,保持住叙述的节奏,不让读者产生视觉疲劳,考虑怎样通过改变画面的大小,或是加上边框给读者造成一种心理上的暗示。他会把这一切都画在前面,说过的页面白框里,叫他设计草图也行,叫他概念草图也行,电影导演们叫他故事版。作者不能光会画画,还必须是一位出色的平面设计师才行呢。既然一本图画书,从头到尾都充满了迷人而卓越的版式设计,是一门平面设计的艺术,我们自然要学会欣赏他啦!你或许会说,我们又没学过平面设计,怎么看得懂呢?教你一个秘诀,看不懂没关系,你只要对着图画书的页面版式不停的发问就行,就像这样,为什么它的画面一页比一页大突然来了个跨越大画面呢?为什么他的文字不排在图画里要排在图画之外呢?只要能把问题问出来,你再带着问题把书看一遍,就可以知道画家或是平面设计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设计了。
第七步,请和你的孩子一起讨论吧。如果你的孩子足够大,那么看完一本图画书,请和他们一起讨论讨论什么呢?可以讨论的话题有很多,从封面到正文,从文字到图画,不过必然讨论的一个话题,恐怕还是这本图画书的背后告诉了我们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有许多东西都会在文字和图画中呈现出来,只要你看得足够仔细,一定可以发现,可是还有许多东西,比如它的主题,他的观点和思想,作者不一定赤裸裸的全都说出来,他们藏在一个你看不见的地方,是意识层面的东西,你要动用你的思考能力才能把他们找出来,这有点儿累人,是一个需要绞尽脑汁的活儿。但它很重要因为哪怕看懂了一本图画书上所有的内容也只能算是读懂了一半,只有读出它背后要说的话才算是彻底的读懂了这本书。许多人有偏见觉得图画书没有什么思想深度,这话不对,是有一部分图画书只适合婴幼儿阅读,但也有很多图画书,别说孩子了,就是大人读了也会被他深刻的内涵所打动。图画书的主题特别多,有人对他的主题做了一个归类:有关于生命的,有关于人生的,有关于亲情的,有关于战争的,有关于自然的,有关于环保的……这么说吧,只要我们平时能接触到的话题都会表现在图画书里,这就回到了第一个问题,我们让孩子读绘本的原因,绘本能增长认识,学习经验。绘本的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历史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种种实际都有所描述,对阅历不多,经验有限的孩子而言,它犹如百科全书般提供各种观察性思考性与感受性的认识,学习经验精神境界和心灵乐园的建立,绘本不仅是讲一个故事,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培养多元智能。
孩子通过对绘本的阅读,从中体会语言之美并丰富词汇,孩子一旦享受绘本的乐趣,便会不断问问题,不断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老师父母也会以丰富的语言响应,无形中能促进孩子语言的沟通与表达能力的发展。孩子的生活经历还很有限,通过绘本能丰富生活经验,孩子的生活经验大多局限在周围的家人与朋友的关系间,然而绘本的内容多彩多姿,孩子可以从中体会到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人事物,甚至人性百态,许多无法直接接触的生活体验,通过绘本媒介间接地让孩子了解与体会,无形中能开拓视野,丰富生活体验懂得与书为友。
写在最后,如果你还有这个疑问:读绘本就够了,为什么还要读这本书?那就请你简单地记得,生命的根本需求,是渴望被看见。请打开你心里的那双眼吧,看到作者所有细枝末节的用心!
今天的“领读师”要跟大家说再见了。
阅读不孤单;
“悦”读越美好。
审稿:覃巧丽范美辰
编辑:秦丽娇
审核:高霞
让阅读不孤单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