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鼻炎(鼻渊、鼻鼽)是指鼻腔粘膜和粘膜下组织的炎症性疾病。
鼻炎种类:
从发病与病程角度——急性鼻炎、慢性鼻炎
从病理学角度——过敏性鼻炎、鼻窦炎、慢性单纯性鼻炎、慢性肥厚性鼻炎、萎缩性鼻炎等。
鼻炎病因:
1、感染(细菌、真菌)
2、长期吸入污染的空气
3、遗传(体质)因素(花粉、真菌、屋尘螨、动物皮屑、羽毛、室内尘土、牛奶、蛋类、鱼虾、肉类、水果等过敏)
4、全身慢性疾病及内分泌失调
症状特点:
1、鼻塞——鼻塞特点为间歇性。在白天、天热、劳动或运动时鼻塞减轻,而夜间,静坐或寒冷时鼻塞加重。鼻塞的另一特点为交替性。如侧卧时,居下侧之鼻腔阻塞,上侧鼻腔通气良好。由于鼻塞,间或嗅觉减退,头痛、头昏,说话呈闭塞性鼻音等症状。
2、多涕——清水样、粘液性、脓性分泌物,鼻涕向后流入咽喉,可引起多痰、咳嗽。
二、病案分析
例一(《汉方临床治验精粹》)
津XX,14岁,男。初诊年8月1日,由兵库县来东京求诊.体格、营养、面色大致均属普通,无明显舌苔。主诉自幼患过敏性鼻炎,喷嚏、鼻塞、鼻涕不断,擤鼻涕纸总是塞满废纸筐,几年来对气味完全失去感觉。易感冒,感冒时咳嗽及痰迁延难止,严重时近似哮喘发作,呼吸困难,喉中时作喘鸣声。
属小青龙汤证,故投给本方提取物粉未剂2.5克,一日2次。患者能坚持服用,5个月后已基本上不再感冒,喘鸣等亦完全消失,继续服至1年半时,擤鼻涕纸已减少到过去的1/5,本人也感到非常快适,尤其是嗅觉从最近起逐渐恢复,更受鼓舞,目前仍在继续服药中。
例二(《万友生医案选》)
胡某某,男,26岁。年5月30日初诊。
患慢性鼻炎,经常鼻塞流涕,耳鸣,右耳闭气,右鼻孔及右耳均闭塞甚,右项强痛并有发麻感,纳可乏味,大便结如羊矢,舌红苔白,脉缓。
投以苍耳子散合益气聪明汤:
苍耳子15克,辛夷花15克,薄荷10克,白芷15克,葛根克,升麻15克,赤芍15克,甘草5克,蔓荆子10克,黄柏5克,党参30克,黄芪30克。4剂。
附:
苍耳散(《济生》卷五)
芷荑散(《医学入门》卷七)、芷辛散(《古方选注》卷下)、辛夷散(《仙拈集》卷二)、苍耳草散(《便览》卷一)、苍耳子散(《良方集腋》卷上)。
辛夷仁半两苍耳子二钱半香白芷一两薄荷叶半钱
上晒干,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用葱、茶清调下。
鼻渊,鼻流浊涕不止。
附:
益气聪明汤(《东垣试效方》卷五)
黄耆甘草各半两芍药一钱黄柏一钱(酒制,锉,炒黄)人参半两升麻葛根各三钱蔓荆子一钱半
上父咀。每服三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临卧近五更再煎服之。得肿更妙。
令目广大,久服无内外障、耳鸣耳聋之患。又令精神过倍,元气自益,身轻体健,耳目聪明。
饮食不节,劳役形体,脾胃不足,得内障,耳鸣或多年目暗,视物不能。
6月6日二诊:每次服药后都有气向上冲感,持续约1~2小时,过后人感舒适。现鼻塞已不明显,流涕减少,大便畅通,守上方加重苍耳子、辛夷花各为30克,再进7剂。
6月13日三诊:服一诊方(葛根为克)药后均有气向上冲反应,服二诊方(葛根药房误为12克)则无气向上冲反应。现右耳闭气减轻,右项强痛基本解除(仅活动时痛),不麻,大便不干,守上方减量:苍耳子10克,辛夷花10克,薄荷5克,白芷10克,葛根30克,升麻15克,蔓荆子10克,黄柏10克,赤白芍各15克,甘草10克,党参30克,黄芪30克,桔梗10克,枳壳10克,再进7剂。
6月27日四诊:鼻塞耳鸣渐除,右耳已通,守三诊方再进7剂以收功。
例四(《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
刘某某,女,11岁。年4月29日初诊。患鼻窦炎,鼻塞,不用滴鼻药则鼻堵不通,夜间或阴天加重,嗅觉失灵,痰多不易咯出。舌红,舌尖赤,苔白,脉细略数。
用防风通圣散加减:防风6g,荆芥穗6g,麻黄2g,大黄1.5g,栀子6g,白芍8g,当归10g,连翘10g,炙甘草3g,桔梗6g,川芎6g,生石膏10g,薄荷8g,黄芩3g,白术3g,白芷4g,黄连8g,苍耳子10g,辛夷花10g。
服药7剂,鼻塞明显好转,继续用上方合苍耳子散化裁调治而愈。
例五(《古今医案按》)
江应宿治王晓,鼻塞,气不通利,浊涕稠粘,屡药不效,已经三年。宿诊视,两寸浮数。曰:郁火病也。患者曰:昔医皆作脑寒主治,子何悬绝若是耶?《经》曰: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河间云:肺热甚则出涕,故热结郁滞,壅塞而气不通也。投以升阳散火汤,十数剂,病如失。
附:
升阳散火汤(《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荆芥防风焦栀甘草细辛白芍生地当归麦冬川芎柴胡黄芩泽泻茯苓
清相火,除浮热,滋阴血,养胎元。
妊娠肾水虚不能制火,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两经之火妄行于头面及耳内外,以致卒然耳聋者。
例六(《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
韩某某,女,38岁。吉林延边朝鲜自治州人。
患鼻塞,流浊涕近20年,曾在当地多方求治不效而来京,医院诊断为慢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给予滴鼻药物治疗,收效不显,后劝其手术治疗,患者不允,于年9月20日来我处就诊。刻下:鼻塞流浊涕,不闻香臭,头及目眶压痛,每于感冒后诸症加重。夜卧则鼻塞不息,张口代鼻呼吸,甚为难受,以致严重影响睡眠。兼有咽喉不适,咳嗽吐黄痰。舌苔白,脉浮弦。脉证合参,辨为风热上攻于脑,当疏散风热,通利鼻窍。用川芎茶调散加减:川芎10克,荆芥6克,防风6克,生石膏20克,薄荷2克(后下),白芷10克,羌活5克,半夏12克,细辛3克,清茶10克(自加)。七剂。
二诊:药后疗效显著,鼻塞流浊涕已明显减轻,夜寐时已能用鼻自由呼吸,咳嗽吐痰已瘳,守上方续服,荆芥、防风、羌活各增至10克,另加双花,连翘各10克。
三诊:诸症基本痊愈,继以轻清疏散风热之方以资巩固。后经随访,鼻渊已彻底治愈。偶患感冒亦未诱发,嗅觉正常,而过去频繁感冒现象亦大有减少,夜寐时鼻息畅行,患者面色红润光泽,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例七(《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
陈某某女,20岁。鼻流黄色浊涕已四年。先是伤风鼻塞,继而鼻流黄涕,其味腥黄。医院五官科就诊,诊断为额窦炎,作多次穿刺抽脓未愈。平时头昏眼花,精神不振,容易疲劳。脉细,舌尖红,苔薄白。拟清胆热,补中气,用藿胆丸合补中益气汤主之:党参10克,黄芪10克,丹参10克,菊花6克,白术5克,炙升麻1.5克,陈皮3克,生草1.5克,柴胡1.5克。5贴。另服藿胆丸,每服5克,一日两次。
药后浊涕消失,头昏眼花减轻,精神较振。治疗一月,诸症痊愈,以后单服藿胆丸巩固。
例八(《高辉远临证验案精选》)
薛某女,21岁。年12月16日就诊。鼻塞流涕、喷嚏不已,伴咳嗽已3年余,每稍感风寒即发作,医院耳鼻喉科诊为过敏性鼻炎、支气管炎,曾服脱敏药物未效,要求中区治疗。证见形体虚弱,面色苍白,鼻流清涕,喷嚏不绝,恶风自汗,少气懒言,口淡乏味,纳食不馨,大便鹜溏,每感风寒咳嗽即作。舌淡红,苔薄白,脉虚细无力。
方选补中益气汤合玉屏风散、桂枝汤化裁:生芪10克,白术10克,防风8克,太子参10克,陈皮6克,升麻3克,柴胡6克,当归6克,桂枝8克,白芍10克,山药12克,炙草5克。6剂水煎服。药后鼻塞流涕大减,恶风自汗好转,鹜溏之便转实,仍口淡无味,纳谷不振。体力不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软。宗前旨减去挂枝、白芍,加生三仙各10克,连进廿余剂,诸证改善,发作甚少,随访至今,一切正常。
例九(《名方广用》)
杜某之子,十五岁。患儿自述:鼻窍经常阻塞不通,嗅觉不灵,常流黄涕,气味腥臭,前额闷痛。诊其脉象略滑,舌苔薄黄。
投以麻杏甘石汤: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炙甘草6克,辛夷12克,细辛1克,水煎饭前服。
三剂后,诸症大减。随又处以:麻黄3克,杏仁6克,生石膏15克,炙甘草3克,辛夷12克,地龙9克,水煎饭前服,五剂,令其隔日服一剂,半月而愈。
例十(《汉方辩证治疗学》)
某女,33岁。10年来常鼻塞,喷嚏频发,被诊断为变态反应性鼻炎,经治疗未愈。现症为鼻涕少,肩凝,全身倦怠,足冷。食欲、大便、月经均正常。患者体瘦,面色青。诊为虚证。给予葛根汤浸膏散,服药一月后长期苦恼之鼻塞与喷嚏即痊愈,又续服一月即停药。
例十一(《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50岁男子。此人20年来喷嚏频繁发作。发作前鼻子痒,继而连续打喷嚏,流泪,流涕,流口水。每当突然吸入冷空气,或夜里换衣服,喷嚏即发作。冬季发作较夏季为多。每夜上床时,在枕边放手纸,据说一宿工夫拭鼻纸能放满一纸篓。此乃水邪外溢之饮证,投与小青龙汤。服后第3日即见好转,已不需用手纸拭鼻,服用两个月诸证痊愈,以后数年未再发。
例十三(《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引大平渝一氏)
40岁男子,药剂师。因肥厚性鼻炎而长年鼻塞,故常携带可卡因,以吸管滴鼻维持日常生活。偶一次在拓大听汉方讲座时,将自已准备之可卡因瓶放在桌上,并排坐的龟田贞氏了解病情后,开了某方。葛根汤加川芎、黄芩、桔梗、辛夷、石膏处方。用此方后精神良好,约用1个月,鼻塞若失,约3个月完全治愈。
例十四(《汉方治疗实际》引大塚敬节氏)
10岁少年,体质不太健壮(气色不佳)。1年多以前,开始鼻涕变多,经常伸舌从上唇舐至人中附近,因而鼻下溃疡长久不愈。医院耳鼻科治疗半年不愈。用葛根汤后,流涕停止,3个月完全治愈,同时气色转佳,久治不愈之夜尿症亦治愈。
例十六(《台北临床三十年》)
韩某,男,64岁,住新竹。年7月14日因感冒就诊,处方毕,他提起前年曾来请诊一次,他说:“我流涕年余不愈,到处看医生,服药都不生效,请你看一次,服药3剂就不流涕了。”他说的前年,该是年,我于是检查年的处方存底,找出那一张处方,我的处方笺是按患者姓名,用王云五四角号码编次的,立时即可查出。处方上记载的是脾虚证:鼻渊,流涕多,食欲不振,食后饱满,便软不实。用方是六君子汤:西党参l0克,焦白术10克,姜半夏10克,广皮5克,茯苓10克,炙草3克,3剂。
例十七(林上卿《桐山济生录》)
蔡某,女,14岁。年2月诊。患者鼻塞流浊涕,腥臭难闻,已四个多月,医治无效,时有恶风微热,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诊为风热客于少阳胆经,随经上移于脑,即《内经·厥气论》所谓“胆移热于脑则为辛頞鼻渊”也。治宜上升下泄,拟防风通圣散倍荆芥、薄荷、葱白,每服散剂10克煎汤,一日早晚饭后服。服二日,鼻塞即通,服至六日脓涕消失,病即痊愈。
鼻炎涉方:
苍耳子散——风热郁表
桂枝加黄芪汤——营卫不和,阴阳两不足
荆防败毒散——风寒束表
凉膈散+六味地黄丸——肝肾阴虚兼膈热
桑菊饮+六味地黄丸——肝肾阴虚兼肺(肝)热
龙胆泻肝汤——肝胆湿热
加味逍遥散——肝郁化火
小柴胡汤——邪郁少阳
选奇汤——外有风寒,里有痰热
补中益气汤——中虚卫表不固
六君子汤——中虚有痰
年6月4日星期日于扬州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