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状,可由多种原因导致,例如血管性头痛,多因高血压引起。珠网膜下腔出血,颅内炎症也有头痛,邻近颅腔的局部器官组织疾患如额窦炎、上颌窦炎以及眼、耳、牙齿、咽喉等五官与颈部疾病亦常有头痛症状。此外,偏头痛如神经机能性头痛(包括生理功能性如月经前后,更年期的头痛)都是临床上常见的头痛疾患。祖国医学认为头痛可由风邪、积热、肝阳、痰湿和体虚等原因所致,临床上将其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两大类。
症状
(一)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头痛时作,连及颈背,恶风畏寒,遇风加剧、常喜裹头,口不渴。
2、风热头痛:头痛而胀,甚则如裂,发热恶风,面红目赤,口渴欲饮。
3、风湿头痛:头痛如裹,肢体困重,纳呆胸闷,小便不利,大便稀薄。
(二)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头痛眩晕,多偏一侧,心烦善怒,目赤面红,胁肋胀满,多因情志激动而发病。
2、痰浊头痛:头痛昏蒙而沉重,胸脘痞闷。呕吐痰涎,纳呆便溏。
3、血虚头痛:头昏而痛,痛势绵绵,休息痛减,神疲心悸,面色不华,常有久病及失血病史。
4、瘀血头痛:头痛如刺,终久不愈,痛处固定,视物花黑,记忆减退,常有外伤史。
5、气虚头痛:痛热绵绵,时发时止,遇劳则甚,倦怠乏力,畏寒气怯,纳食不香。
6、肾虚头痛:头痛且空,每兼眩晕,摇晃加重,腰膝酸软,或有耳鸣。
治疗
操作步骤
1、梅花针
中度手法叩刺头三阳经(太阳、少阳、阳明经)和督脉、疼痛局部3~5遍至皮肤发红。
2、锋勾针或三棱针
大椎、天柱勾刺或点刺出血,出血如珠。
3、火针
以头痛部位取穴,细火针点刺,速刺不留针,深度1~2分,阿是穴3~5针,其余穴1~2针。
顶痛:阿是穴,百会,四神聪。
前额痛:阿是穴,印堂,上星、头维。
偏头痛:阿是穴、率谷、曲鬓。锋勾针勾刺太阳出血,深度5分左右。
后头痛:阿是穴、后顶。锋勾针勾刺风池出血,深度5分左右。
眉棱骨痛:阿是穴。
4、毫针
辨症取穴
肝阳头痛:侠溪、行间、太冲。泻法,留针30分钟。
痰浊头痛:中脘、丰隆。泻法,留针30分钟。
血虚头痛:血海、足三里、三阴交。补法,留针30分钟。
瘀血头痛:合谷、三阴交。泻法,留针30分钟。
气虚头痛:气海、足三里。补法,留法30分钟。
肾虚头痛:肾俞、太溪。补法,留针30分钟。
疗程
2~3个疗程。每疗程10次,每周3次。
不同的针具有不同的作用和主治,这就是“新九针”的特异性,临证前必须熟练掌握各种针具的用法与主治,才能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针具进行治疗。另外在运用“新九针”时要因证、因人、因地、因时,选用不同针具、不同手法、不同配针、不同配穴的“四不同”辨证观点而施治。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师怀堂先生认为“新九针”的形状不同,其作用也各异,临证时要根据患者的寒热虚实,分别选用不同的针具而调之。先生在运用“新九针”调理寒热虚实证方面有自己的独特经验。
临证善于多针配合以求取得速效、实效。师老认为用针如用兵,不同的针有各自的特异性,同时又有相互配合、相互协同的整体性特点,因此首先要熟悉各种针具的性能与用途,然后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选取不同针具,使它们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以此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新九针”在临床运用时,大多数病症都需要多针配合,但不同体质,不同病情,配针也不同,临证须认真审视,灵活选用,不可拘泥,或单一使用,或多针配合,但也并非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要适可而止,切忌盲从,以防伤及正气,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伤害。
作为一名针灸医师应做到精研岐黄,胆大心细,心存仁术,行方智圆,技法熟练,非此者,不是一个好的针灸医师。
喜欢针灸的盆友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