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含泪的记忆无声的歌哭

北京白淀风医院能根治白癜风?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jiankangzixun/xiyizixun/m/20849.html

总第期点击蓝字↑听涛品茗

含泪的记忆无声的歌哭

——读《雪野鸿爪》札记

余之舰

一、感人的命运纪实

年的一天,在孟津西部一个偏远小村里,一个12岁的懵懂少年,突然遭遇一场家庭变故:年仅38的父亲因头疼头晕,发烧不止,先是当地卫生院,医院诊治。半个月后,从未出过远门的他背着小米熟食,步行40多里,前去探望。后医院,救治无望时,他被伯父再次接去看望父亲,不谙世事的他并不理解接他去的深层含义,只知道看见瘦骨嶙峋的父亲,爬上病床抱着父亲的胳膊痛哭。又是半个月后,父亲被抬回家中,仅仅一天便撒手人寰。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面对临走都没合眼的父亲,他什么也不懂,只会扑在父亲僵硬冰凉的身上哭。是啊,除了哭,一个12岁的孩子还能干些什么呢?唯哭而已。哭至夜深,大伯揽他入怀,给他擦泪,他哭着问:伯,我们可咋办呀?大伯哽咽着说:“别怕,有我吃的就有你们吃的!”说时泪水已经滴在了他的脸上。

他一直觉得父亲没死,觉得父亲只是暂时离开一会还会回来的。当无意中听人说,某村有个人早上没起床,浑身冰凉,家里人以为死了就给办了丧事,多天后一个放羊人从那人寄埋的窑洞前经过,听见里面响动,觉得奇怪,喊人去看,居然是那人又活了过来。听到这个故事,他接连十多天一个人跑到父亲坟头,一边哭,一边静静地听,盼望能听见父亲的声音,但奇迹并未出现。

“呼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如灯将尽。”父亲不在了,天塌了。他幼小的肩膀不得不扛起本不该属于他的责任。为了生存,他和姐姐背着箩筐去拾煤,独自一人拉着板车下山拉煤;上学没钱交住宿费,他每天来回要跑十几里地。即便如此,年幼失父爱,心生千千结。为探究父亲死因,当兵六年,他把每月的六七元津贴,都用来买医学典籍;部队复员到工厂上班,依然如此;几十年后医院寻找病历档案,凭着少年记忆和伯父的只言片语,查阅脑膜炎、脑瘤、额窦炎等有关父亲病症的资料,但最终都无果而终。

就是这位少年,在父亲去世四十多年后,写了一本书。这个少年名叫崔冠华,这本书的名字叫《雪野鸿爪》(香港新时代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年12月版)。上面这个故事就来自于这本书。

我之所以要复述这个故事,是因为这些文字,一次次地震撼我、刺痛我,让我一次次地感动和落泪,让我不忍放下却又因心酸而不得不放下,等平静一下情绪再读下去。即便是现在提笔写这篇札记,也如作者写这些回忆时一样,“总是无法遏止难言的辛酸,无法抑制泉涌的泪水。”

《雪野鸿爪》——这雪野,是无边无际的空旷和凄凉;这鸿爪,是流淌着泪水与泥水的雪地上,锥心泣血的印痕。

二、动人的真情实感

这是我读完冠华先生这本书最初、也是最深的感受。真情实感,是个再平常不过的词语,如果以此来评价冠华先生的文章,似乎有点分量太轻。但仔细揣摩和体会,就会发现,无论是文学,还是广义的文章之学,真情与实感可以说是所有文字的根基、灵魂与血脉。还是从书中“飘逝岁月”一辑文章说起,这是作者的少年伤痛。从父亲生病,到转院洛阳,从《永难忘却的记忆》到《艰难的探视》,从《父亲走了》到《无法解读的生命》,每篇读罢都无不催人泪下。除了写父亲,还写父亲不在后的日子:《拾火记》写他和姐姐背着箩筐去拾煤;《独闯煤山》写他独自下山拉煤的遭遇;《求学岁月》写他艰难的求学之路;《永远绽开的微笑》《祭母文》《反哺》等写母亲的不易和对母爱的赞颂;《纪念辞》《伯父》《舅父》等写亲人对他的爱怜与关怀,等等。这些沾泪泣血的文字,无不饱蘸失去亲人的锥心痛苦和对亲人的刻骨思念,无不充满作者对他们的深深感恩和感激,也无不写得真实感人,真情动人。

我并不认为真情实感的评价分量就低。“作者情生文,斯读者文生情。”一篇文章一本书,如情感贫血,其语言必然僵硬,思想也必然苍白。真情实感,虽只四个字,但如果拆开来做任意组合,就会发现其丰富而精深的意蕴,如再生发开去,其中的每个字几乎都可以涵盖为文之所有真经与真谛。譬如一个“真”字,既有对读者的真意,对真我的抒发,又有感情的真挚,描绘的真实,以及文风的真纯,文章的真味、真趣等,如此文章完全可以称得上真品。如一个“实”字,不仅牵涉到叙事的真实,语言的平实,内容的充实,还有文章的厚实,资料的翔实,文风的朴实,等等,这样的文章你想不服气都难。又如“情”字,它不仅是情景、情节、情理,也是情绪、情思、情意等。情至之语,自能感人。唯倾情之文,方能令人动情。再如一个“感”字,其实所有文章不都是一种感触、感悟、感动、感怀吗?没有感点,何来观点?没有感同身受,哪来的感人肺腑?可以说,真情实感,不仅是写作之大道,为文之玄机,更是一种至高的文章境界。想想所有优秀文章和一个作家倾其一生所写的作品,也不过追求并达到了真情实感而已。

这本书之所以能感动我,能时时揪扯我的内心,让我几度哽咽、几度唏嘘,就在于其真情实感四字,在于其叙事是真实的,情感是真实的,表达也是真实的。因真实而感人,因真情而动人。什么是好文章,真情实感就是。正如根柱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的那样,说出自己的爱,说出自己的痛,说出自己的恨!写出自己的笑,写出自己的泪,写出自己的心!发乎情,形诸声。文章之道,如此而已。

三、可贵的精神传承

古人云“文生于情,情生于身所历。”现代作家郁达夫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雪野鸿爪》实际也是冠华先生的“自叙传”。

“自叙传”之可贵,除了真实故事,真实经历、真实体验,真情实感外,还在于其最能体现和反映一个作者的性情与为人。他写《独闯煤山》,看似在写事,但字里行间体现的是作者对好心人李春宇的深深感谢和感恩;他写《天哥》,看似在写天哥,实际倾注的也是他自己的情思。即便如《揭短与打脸》《狗性》《唐寅细解知府忧》《诸葛亮遗计驱淫贼》等论理谈趣的杂文或小品,抒发的也无不是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悟、自己的“三观”,彰显的是作者自己的品味与趣味。

由冠华先生的文章,我突然想到,古往今来的所有作家,无论写的什么题材,用的什么形式,归根结底都离不开写自己。司马迁著《史记》,“因为传他,亦可传我”,写的是别人,但又何尝不是写他自己呢?正如周汝昌所言:“名曰写人者,实为写己,不过借径之一途罢了。”不仅写人记事如此,即便写情写理,也是如此。

《雪野鸿爪》之珍贵,还在于其教育与传承意义。我总想,这世上最无情的东西是什么?是时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时光匆匆,岁月无情。别说普通人,即便是大成功者,多年后,后世子孙能对他知道多少?而纪实与回忆却给后来者打开了一扇窗。冠华先生的文字,不仅是他的“自叙传”,也是一个家庭家族、甚至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和重现。我不知道他的亲戚及后辈子侄看到此书做何感想,我认为,这本书虽不是家史,但这含着泪水的文字,这心灵流淌的无声的歌哭,比家史更生动、更有价值,也更有意义。对后世而言,这是一本难得的家书、一份珍贵的遗产、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只会越来越高。唯一一点小小的遗憾,如果作者去掉书中一些篇目,让此类主题更集中、更丰富些,也许整体效果会更好些。

四、难得的作文品质

读《雪野鸿爪》,还使我想到一个词,即作文品质。为什么会想到这个词,是因为时常发现一些文章,不仅普通写作爱好者,即便已公开发表的文章,总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用词不准、语法不通、逻辑不顺、语言不畅,甚至错别字频出、标点符号乱点等缺乏基本作文品质的问题。《雪野鸿爪》并非什么大家名作,也称不上作文品质达到了多高的水平,但至少它的语言是平实的,表达是顺畅的,遣词造句是妥帖的,上述之类毛病基本是看不到的。这或许与冠华先生几十年从事文字工作养成的良好习惯有关,与他的文字素养有关,也与他对文字的敬惜敬畏有关。

说到作文品质,听起来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但当你打开一本书,或阅读一篇文章,不管其标题如何勾人眼球,内容思想如何神妙精微,但入眼就让人发现词句不顺,逻辑不通,的地得不分,或者读完文章忽发现文不对题,不知你的感觉会如何,至少在我会顿感兴味索然,对其文章质量的看法也会大打折扣。其实评判一篇文章的好坏,标准有高有低,但最基本的标准是遣词造句、文从字顺,是合乎语法逻辑,让人读得顺畅看得明白。其次才是写得巧妙,写得出彩,达到审美层次,让人获得美的享受。这也是胡适先生所言的文学的三个要件:“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能动人,第三要美。”文章品质虽来自综合性的因素,但最基础也最关键的却是遣词造句、标点符号、语法逻辑等常识。写文章,归根结底还是字句的安排。“作文如字句安排不妙,岂复有文字乎?”(刘大櫆《论文偶记》)古人云:“辞达而已矣”,但真正做到“辞达”并非易事,能做到心里所想与笔下所写完全一致,把最恰当的字句用到最恰当的地方,不仅是硬功夫,也是真功夫。

作文品质也是语言品质。文章最重是语言。李准说,我们看一个作品,先看头三行语言怎么样。通过作者对语言的运用,对语言的敏感,就知道这个人可不可吃文学这碗饭。而研究语言最基础的却是遣词造句。做人讲究人品,物品讲究质地,因为品质也是品牌形象。我们所写的文章常常是被称之为“作品”的,作品之“品”,不就是作文的品质吗?

(年7月7日记)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pujiangshop.com/yzyy/85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