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十五额底纵裂入路

今天给大家分享赵英杰博士带来的精彩文章:神经外科手术入路(十五):额底纵裂入路,欢迎阅读!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系列相关回顾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系列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一):中线入路与联合入路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二):鞍区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三):桥小脑角区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四):枕大孔区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五):海绵窦区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六):松果体区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七):脑干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八):颈静脉孔区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九):眶相关性入路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十):手术入路之学习与研究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十一):经岩骨入路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十二):经海绵窦入路--TranscavernousApproach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十三):Kawase入路学习笔记合辑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十四):基底入路

先前,笔者曾书写神经外科手术入路(一)中线入路与联合入路。随着时间的沉淀,工作的深入,渐渐地对中线入路又有了一些新的认知。尽管粗浅,笔者依然愿意分享给更多同道。额底纵裂入路,是近些年国内部分专家提出的手术入路新概念。专家代表有:石祥恩教授、吴斌教授、周忠清教授等。在笔者掌握的西方经典文献中,还没有准确对应的“额底纵裂入路”之英文词汇组合。在经典专著《Youmans》,曾有Subfrontal/Trans-Laminaterminalisapproach,这似乎接近“额底纵裂入路”的表达,但没有突出“纵裂”,没有使用interhemispheric。笔者理解:经终板入路,则自然蕴含着“中线、纵裂”等含义。在经典专著《Schmidek》,曾使用BifrontalBasalinterhemisphericapproach,这似乎更接近“额底纵裂入路”的表达。需注意Bifrontal之使用。在欧美国家,常使用双额开颅、基底(额底)——纵裂入路。国内部分专家,则常使用冠状切口单额开颅纵裂入路。目前,国内很多同道并没有接受“额底纵裂入路”的提法。这些同道认为:使用间隙一、间隙四,经终板入路,是核心。前纵裂入路,其核心也是使用终板。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促进神经外科事业发展。

其一,颅咽管瘤切除,其纵裂入路之时代演化。

笔者依稀记得,在年,医院马振宇教授曾有大会报告: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切除三脑室前、中、后部肿瘤例,其中近三分之一是颅咽管瘤。据马振宇教授,国内使用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切除颅咽管瘤,勃兴于年前后。仅以医院小儿神经外科为例,自年至年,使用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切除颅咽管瘤,共约例。在年08月,漆松涛教授团队推出:医院神经外科手术系列——颅底中线肿瘤显微手术荟萃。在颅咽管瘤专辑中,便有前纵裂入路鞍膈下型颅咽管瘤切除术之精彩视频。这从侧面说明,在年前后,国内一些专家已经在致力于前纵裂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技术推广。年,医院,胸怀“博医、博教、博研”,横空出世,并持续影响中国神经外科界。据吴斌教授,自年起至今,三博专家,使用额底纵裂入路切除颅咽管瘤,已有十四年历史。笔者曾多次聆听三博脑科主办的学术会议。确实,三博的专家们,在积极推广额底纵裂入路的应用。近四五年来,国内有关额底纵裂入路的文章、会议报告,日益增多,值得学习、重视。着眼国内,从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到前纵裂入路,再到额底纵裂入路,仿佛时针从12时转向9时,颅咽管瘤纵裂入路之时代演化,正在挺进颅底方向。骨窗下缘的要求,越来越强调前颅底的显露。如额底纵裂入路要求显露鸡冠、大脑镰附着、蝶骨平台、鞍结节等。

深化认识

颅咽管瘤,属于颅底肿瘤。

其二,识别中线结构,力争在中线区步步推进。

本篇以额底纵裂入路为例。确保在颅底中线区步步推进,其意义如下:1.避免两侧的颈内动脉损伤。颅底骨性标识,位置恒定,因而显露鸡冠、大脑镰附着,进而纵裂放液、分离,并沿蝶骨平台向后,直至鞍结节,这样的手术层次推进,实际是确保中线区挺进、间隙一的显露。操作限定在两侧视神经之间,必然有助于避免损伤外侧的颈内动脉。鸡冠-大脑镰-鞍结节,鸡冠-鞍结节,这样的组合,需镌刻脑海,指导实践。2.确定终板切开的位置。笔者认为,鞍结节向后,位置恒定的中线结构应是视交叉前方两侧视神经夹角之顶点。单侧视神经,可因肿瘤推挤而移位。但是,双侧视神经的夹角顶点,即使受压上抬,仍基本在颅底中线上。沿视交叉前方两侧视神经夹角之顶点,向后推进,确定终板切开位置,确保在中线上进入第三脑室。第三脑室侧壁,即下丘脑。良好的终板切开位置,实际蕴含着保护下丘脑的含义。额底纵裂入路,实际为额底纵裂-终板入路。时刻应考虑终板的良好显露,时刻应考虑切开终板的良好位置。终板,相当于披在肿瘤身上的内衣。一定要把最后的显露层次处理好。念及,众多的颅底外科解剖培训,为什么通常从颅底各骨性结构讲起?颅底骨性标志,位置恒定、可靠。大脑镰,有时移位;垂体柄,有时被肿瘤推挤至侧后方,无法观察;终板上方的前交通动脉,常有变异、扭曲、移位。病理状态下,这些既往学习的正常尸头之中线结构,在临床手术实践中,却常常派不上用场。因此,笔者认为,应高度重视颅底骨性标志的学习与应用。

深化认识

颅咽管瘤,属于颅底中线区肿瘤。额底纵裂入路,属于颅底中线手术入路。

其三,纵裂放液、分离困难,其处理策略。

1.骨窗位置、大小。额底纵裂入路,十之八九需要开放额窦。有时,开颅铣开额窦后,仍需继续向下开放额窦。理论上讲,骨窗足够低,低至前颅底,能够轻松抬起额极,自然有利于纵裂分离。因担心额窦前壁过分咬除后会影响额部美容,常常造就处理前壁不充分、咬除后壁却很充分的局面。仅处理额窦后壁到位,仍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也是一种“额窦颅腔化”,这将增加手术操作的空间。额窦开放后,骨蜡封闭有学问。妥善处理增加操作空间与预防脑脊液漏的关系。额底纵裂入路,其骨窗内侧缘需显露部分上矢状窦,这样有利于纵裂分离。如果是过中线的骨窗,则是更好。骨窗的位置、大小,需在打开硬膜前处理好。临床实践中,当硬膜打开后,显微镜下操作已经进行后,又有多少医生去咬除颅底的骨檐呢?2.嗅神经外侧、额外侧方向放液,以及外侧裂放液。从额外侧入路方向释放脑脊液,有助于纵裂的分离。额底纵裂入路,开颅医师常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pujiangshop.com/yzyy/114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