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病下治解决方法分享

1.高血压:先找到脚底的降压点,顺着右脚脚底大拇趾根部一路摸下去,就在右脚大拇趾趾骨关节的骨缝里头,这个位置就是降压点(如下图),找到这个点压上去会疼痛,血压高会痛的厉害,血压没有高到那种程度痛的稍微轻点,总之都会有疼痛。力度在能接受的范围内,用砭石的阳石按上去往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刺激,这样做上5分钟到10分钟,感觉这个地方有酸胀的时候就可以。

2.低血压:先找到脚底(左右)的升压点。把脚底放上来,在脚底食趾和中趾,这两个脚趾连接处往后的位置,有一个人字形纹路(脚趾掰起来会发现脚掌有个人字纹),在人字纹的中间这个点就是升压点

头痛:用砭石揉刮脚底足跟坡面内侧的头痛点。治疗时,左脚用阴石,右脚用阳石,将砭石按压在这个点上,先揉,揉完之后,砭石压着向上、向前方向点压着刮,感觉此点用酸胀之时,头痛就减轻了。

3.心慌:要找到双脚的前脚掌人字纹的中间位置,也就是升压点,与低血压的朋友解决低血压的升压点是同一个位置。同样遵循左升(阳)右降(阴),养护阳石用于阳面,阴石用于阴面,当身体出现不适时要反过来,这时用阴石点压在左脚升压点上,右脚用阳石点压。一只脚一只脚来,用砭石点压在人字纹中间的升压点上,然后稍微用点力,朝脚前方脚趾方向进行点压,做到升压点位置有酸胀感就行。当出现酸胀的感觉之后,心慌的问题基本上已经缓解很多了,稍微喝点水休息一下之后,心慌症状基本消失。

4.眩晕症:眩晕点位于:双脚面上第四、第五脚趾指缝,趾背后一公分处的位置,此处有肌肉的凹陷处,便是所要找的眩晕点。找到这个点之后,左脚这个点,用阴石按照垂直的方向点按下去。按照垂直的方向按下,力度适中,然后进行点揉,点揉3至5分钟以后,眩晕的问题基本上就可以解决了。(左脚用阴石,右脚用阳石)。

5.便秘:在双脚内踝骨后上方肌肉的凹陷处。以内踝骨为中心,向上4横指(3寸)宽的距离,即从内踝骨后方一直往上,距离为4横指,它是一长条。操作:左脚用阴石,右脚用阳石;先从下向上推3分钟,再从上向下推2分钟;左脚做完,做右脚。

6.腰痛:找到内踝骨下方舟骨和巨骨下沿的腰痛点,此位置只要腰痛就会痛。左阴右阳,用砭石按压此痛点,力度适中,进行点压按揉,坚持几天后,腰痛问题就能够逐步消失

7.膝盖骨刺引起疼痛:在双脚外踝骨正下方,也就是我们脚底和脚面交接的位置,这位置成为一个弧形,它是一块肌肉带,仔细探查用手或用砭石按压,有疼痛的感觉,泡完脚后操作。先找准疼痛点,左脚用阴石,右脚用阳石,用砭石慢慢刮,在刮的时候稍微用点力,前后也可以刮,上下也可以刮,刮的时候速度一定要慢,边刮边探查找到疼痛点,对准痛点处用砭石进行点揉和按揉,每天坚持做。

8.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的位置:就是在双脚的脚后跟内侧中间一点的位置,对准好位置,进行按压会有疼痛的感觉,这是坐骨神经痛的人会有正常的反应,平时没有坐骨神经痛的人就不会有痛感。

操作方法如下:①用砭石进行刮,先用阴石刮左脚,刮完以后再用阳石刮右脚,在刮时力度由轻到重,循序渐进,刮时会有疼痛的感觉,但不必担心,要坚持刮,刮完以后再进行点揉。②也可以用鸡粪和鸭粪炒热后进行热敷。

9.热感咳嗽、扁桃体发炎:

首先顺着脚背把重点按在大拇指,如果有扁桃体发炎触摸到时会有痛感,找到痛点,用砭石从脚的大拇指重点刮,要刮要揉,左右脚都一样,左脚用阴石,右脚用阳石,上下左右,四个面都刮,刮完以后从大拇指一直推到脚腕,两只脚的大拇指都按摩五分钟,刮到有热感,然后喝一杯盐水下去就行,喉咙不舒服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解决。

10.眼睛干涩红肿疼痛:人体双脚之大趾,是足厥阴肝经之起始点。足厥阴肝经循行路线较长,从脚到头,还连接到眼睛。为此,如果眼睛干涩红肿疼痛,可以从源头脚上大趾来解决。使用砭石,按左阴右阳之治疗原则,经常刮揉大脚趾,围绕整个大脚趾都可以刮揉,从后往前刮大脚趾这一段即可。

11.风湿关节痛的方剂:神农祛寒散:干姜(或生姜)40克、生草乌(有毒)50克放在一起打粉,葱白30克,捣烂如泥,高度白酒50亳升,面粉10克。把打好的药粉和捣烂的葱泥一块放碗里,然后倒入白酒、面粉调匀,用小火加热(不能用大火,否则高度白酒会着火)到碗里感觉开了即关掉火,待温度降到差不多50度左右,放在牛皮纸上摊平,贴在风湿关节炎疼痛的位置,砂布包扎固定。一天1一2次,最好睡前贴,晨起揭下。如果关节疼痛或皮肤上头按压上去很痛或得这个病时间长了,可以先拔火罐再贴敷,会发现效果更好。这个方法重在温络散寒,化瘀止痛。其中生姜、生草乌散寒止痛;白酒加温促进生姜、草乌增强药效,药效保持更长时间;葱协助药的渗透作用,促进关节炎位置的血液循环;面粉有粘性,粘稠度可使药物能够粘稠在一起,有粘性,同时能促使荺物有一定的浓度。注意:如果不是因为风寒湿停滞关节皮肤表层部位造成腠理不通,这些邪气出不来的情况。而是关节疼痛位置有热、红,有硬结,有热邪在里头的情况不能使用“神农祛寒散”这种方剂。

12.偏头痛:使用蓖麻2克,乳香2克,麝香0.2克。三种药材一起打粉,然后用自己的唾液相合做成小药饼,用来贴敷在太阳穴上。既祛风又通络,既活血又止痛,针对内伤久病后气滞血瘀引起的头痛,以及其它偏头痛、正头痛,以及风寒、风湿引起的关节疼痛等,可以此方剂外用解决。

单味蓖麻捣烂后调成糊状,可以解决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类疾病,鲜品不用再调,直接贴敷,左边症状贴敷右边,右边症状贴敷左边。

针对胃下垂、子宫下垂,可以用鲜品做膏贴敷百会穴。

但必须注意:外邪引起的头痛不宜使用此方剂,否则会造成血压下降、休克,甚至死亡危险;尤其本方只能外用,不能内服,更不能随意改变其用途。

13.消化不良:就在脚上第二脚趾和第三脚趾之间,脚面这里有个穴位叫内庭穴,用砭石平时经常刮,有时间可以经常揉,双脚都要揉,这对日常生活保健都可以达到很好的健脾和胃作用。要是有口臭,消化不良,便秘,找到第二脚趾和第三脚趾之间,内庭这个穴位左脚用阴石,右脚用阳石先揉,揉完以后再往前推,一直推到脚趾尖历兑这个穴位,通过这个方式可以泻里面的胃火。也可以解决口臭的问题,在这里是顺泻逆补,这跟正常中医经络补泻规律是相反的,这个位置较为特殊。如果是脾胃虚弱,平时不能吃生冷食物,经常出现腹痛腹泻的症状,找到内庭这个穴位,用砭石左脚用阴石,右脚用阳石先揉,揉完以后再刮。这时要逆方向刮,朝着脚背方向往后刮,这个方法可以补胃气。

14.静脉曲张:每天泡脚时,将小腿一起泡,在泡脚过程中,用砭石从下往上捋。同时,踮着脚尖走路,使小腿后侧收缩产生挤压,可以促进小腿部位血液循环。每天坚持二至三次,每次5至10分钟。

15.晚上睡觉流口水:由于人体脾虚,吃进去的食物没变成气血,反而变成水湿,才会形成睡觉流口水的现象。如果我们身边有家人朋友,有睡觉流口水的症状,可以用以下方法来解决:①大枣放到锅里面干炒,炒焦糊了,加上一瓢水,煮开以后吃枣喝水,这样可以健脾除湿,也可以解决睡觉流口水的问题。②也可以用上病下治的方法来解决睡觉流口水的问题,找到我们人体这条足太阴脾经进行按摩治疗,在足太阴脾经上脚的大拇趾内侧找到太白这个穴位,太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输穴(原穴),用砭石刮揉,左脚用阴石,右脚用阳石,从隐白这个穴位开始顺着这条脾经从前往后刮,一直刮到太白这个穴位,刮到太白这个穴位时要重点揉,在揉时要朝着公孙这个穴位方向进行点揉,用这个方法也可以解决脾虚睡觉流口水的问题。

16.肾气不足:每天晚上泡完脚后,用砭石,按平常保健规律,左脚阳石,右脚阴石,稍稍用力,刮脚心,特别是肾的反射区及周围要重点刮,每天睡觉前刮10分钟左右。这相当于吃补药,坚持一个月后就会神清气爽。同时,坚持"外修五式",尤其"护元提肛"一式要重点做好,有益于解决肾气不足问题。

17.吴茱萸:研成细末,用醋调为糊状,贴敷足底涌泉穴,可以解决急慢性结肠炎,以及凡属头部的一切炎症。同时,鼻子出血,口舌生疮,咽喉生疮等都可以解决。此外,对小儿支气管炎、小儿口腔糜烂、口腔炎、小儿口疮、虚火喉炎、新生儿出现面红、哭啼不止、夜哭不眠等,不用服药,通过此法可以解决。孕妇出现眼睛、鼻子、咽喉、嘴唇有关症状,也避免服药,通过此法解决。头部炎症,腮腺炎或发热不退,小儿消化不良引起的呕吐,包括瘴气,可用此法解决。还可用此方法,解决神经衰弱导致的失眠,阴虚引起的头痛(下午或夜间尤甚),以及高血压等。使用时,成年人每次5克,小孩每次1克。

18.咳嗽:晚上泡完脚后,找准足底涌泉穴,将捣如泥状的大蒜敷上,用伤湿止痛膏(或创可贴、纱布、胶布)固定起来。双脚涌泉穴都贴敷,连续贴三天,感冒引起的咳嗽就可以解决。

19.失眠:准备朱砂3一5g研末,晚泡脚后,用一小块白布,中间涂上少许浆糊,把朱砂未撒在浆糊上,然后贴敷在脚底肾经湧泉穴上即可。

20.疝气:每次,用蓖麻子7粒,米饭1小团(仅起粘和作用),二者捣烂,做成泥丸。用其贴敷脚心,即涌泉穴附近肾上缐和肾的反射区。因疝气疾患,引起左边疼痛者,敷右脚心;引起右边疼痛者,敷左脚心;引起左、右两边皆疼痛者,左、右两个脚心都要敷。

21.红眼病:生栀子5克,黄莲4克,牛膝3克。三味药一起研成细末,用温水调为泥状或糊状,在左脚心进行贴敷。每天换一次药,一般情况下,三次之后就大致能够解决。

22.耳聋:方剂:吴茱萸、乌头尖、大黄三味药同等量,研成粉末用自己的津液(唾液)去调。调糊状之后,一样找到脚底下的涌泉穴,把它贴敷上去,双脚都要贴敷。原理:吴茱萸、乌头尖这些都是补气、补阳的药物。肾气亏虚,人的听力才会下降。而大黄可以袪火,用人的唾液调药,唾液又是来自肾之液,贴敷涌泉穴是引火下行,补足肾阳,恢复津液,这就是以上病下治的方式解决耳聋问题。

23.鼻渊:附子研末,葱,折断葱叶,从葱叶中流出葱涎(即葱汁),用其调附子粉末,调成泥状,每晚睡觉前涂抹于脚底的涌泉穴,用纱布固定即可。鼻渊,又称为脑漏,相当于西医所称的化脓性鼻窦炎,大多由感冒引起。分析其原因,可分为风热型、胆经郁热型、脾胃经湿热型等,均可运用此方法来解决。此方因附子有毒,只能外用,不可内服。

人体脚的知识

一、人的四根指:鼻为苗窍之根,反映脏腑功能。乳为宗气之根,能主呼吸强弱。耳为神机之根,遍布脏腑反射点。脚为精气之根,是肾的经络起点。鼻、耳、乳是人体三个方面的根本,而脚是人体总的精气之源。

二、人老脚先衰

俗话说:“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中医认为:“鼻为苗窍之根,耳为神机之根,乳为宗气之根,脚为精气之根。”鼻、耳、乳是人体三个方面的根本,而脚是人体总的精气之源。因此,双脚对于人体来说格外重要。“精来源于父母先天给予,是生命之源",“精”除了具有生殖功能,还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的精力、体力、免疫力等均与精气的盛衰有关,是一个人能否健康长寿的筹码。之所以说“脚为精气之根”,是因为肾为“封藏精气之根本”,而肾的经络起于足趾,分布于足底,足底拥有全身五脏六腑的反射区。脚是人体经脉会聚处之一,人体十二条正经中有足三阳经终止于足,足三阴起始于足,分布于脚部的经络穴位多达60多个,可以说,脚是人体精气的凝聚点,更被国外医学家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三、三阴三阳

三阴:少阴、厥阴、太阴。三阳:少阳、阳明、太阳。中医认为三阴三阳都是和我们人体双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双脚有六条经脉,其中有三条阴经和三条阳经。人体有十二条正经,而这十二条正经相当于长江黄河,有六条在脚上,而六条经脉有三条阴经起点在脚上。而三条阳经的终点也在脚上。所以三阴三阳在脚底上交汇,它们相连交会以后,又和手上的三阴三阳联系在一起,它们循环到全身,甚至连着七经八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也从这脚底开始的,包括和任脉平行这条冲脉,它的分支也是从脚底开始的。脚底和人体全身的脏器紧密相关,而脏腑功能变化也可以反映在脚上。

四、人体脚上的穴位:脚上总共有60多个穴位,这些经络穴位连在一起又分布到全身。人体共有多个穴位,其中脚上就占人体的10%。

五、人体十二正经上的气血运行顺序和规律:

手太阴肺经(食指端)→手阳明大肠经(鼻翼旁)→足阳明胃经(足大趾端)→足太阴脾经(心中)→手少阴心经(手小指端)→手太阳小肠经(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足小趾端)→足少阴肾经(胸中)→手厥阴心包经(手无名指端)→手少阳三焦经(目外眦)→足少阳胆经(足大趾)→足厥阴肝经(肺中)→手太阴肺经。从而形成一个周而复始,循环无端的循环系统。

六、奇经八脉与脚的关系:

奇经八脉就像中国的洞庭湖,鄱阳湖,长江黄河蓄水的地方。当人体十二正经气血足了以后它们会把这些气血蓄集在奇经八脉,当奇经八脉气血不足十二正经就会把气血供给奇经八脉,这就是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关系。人体奇经八脉当中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八脉里其中有四脉最典型,它们都是从脚上开始,也跟我们的脚有关,除了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这四脉之外,还有冲脉,冲脉的分支也是从脚上开始的,除了带脉还有任冲二脉,所有的奇经八脉都跟我们的脚有直接的关系。尤其是脚底跟我们全身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除了三阴、三阳汇集在脚底,还有奇经八脉,还有人体十分之一的穴位也在脚上,还有人体的五脏六腑相应的反射区也是在脚上。

七、血液循环对脚的影响如下:

一方面,输送血液及其营养物质到达双脚,使距离心脏较远的下肢各部位得到营养,新陈代谢,循环正常,促进健康。

另一方面,血液带着有毒有害的物质到达双脚,如果循环出现障碍,随之收集而来的废物和二氧化碳等,不能及时输送到有关器官排除体外,就会沉积脚部,导致疾病,如尿酸晶等。

八、神经反射原理和反射疗法的作用及区别

神经反射原理是:神经系统是人体里起到主导调节结构。按照西医的说法,人之所以有反应,感觉得到痛和不舒服,所有的一切都是靠神经反应的。西医认为神经遍布于人体全身各部位,在控制调节人体活动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说到神经组织,它不仅重要,而且很复杂,它的生理功能更是复杂,是通过反射来完成的。所以完成这种活动的基础,叫做神经元的东西,神经元通过反射活动,保证了机体内统一;然后使各器官功能的活动更好的适应外界活动的变化。尤其是脚底下分布着丰富的神经组织,如果能够经常有效地刺激脚底反射区,就能够使相应组织器官,通过反射得到调节。所以说能够使正常的组织强壮,使不正常的组织得到改善或恢复。

反射疗法:是一种通过全身各自反射点、反射区。找到相应位置之后,通过强性的刺激这些反射区之后,可以达到调整脏腑的虚、实,沟通经络气血,以及包括预防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方式和方法;这就是所谓的反射疗法。

九、神经反射和上病下治的原理

神经反射原理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感受器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上病下治就是通过神经反射原理,调节神经组织,调整脏腑气血,疏通经络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脚,处于人体下肢末端,为"精气之根",足三阴三阳均汇集于此。脚与五脏六腑紧密联系,人体十分之一的穴位都在脚上,被称为"第二心脏"。人体血液循环中,脚距离心脏较远,在气血津液输送到达脚部的同时,许多垃圾毒素以及一些危害人体的物质也随之而入,并容易沉淀下来。遂气血不足,循环不利,未能及时送达有关器官排出体外,就会导致疾病发生。为此,通过有效刺激脚底,能够有效地促进脚底血液循环,气血改善,并及时将垃圾毒素交送有关器官排出体外,对防病冶病极为重要。

十、脚底反射区及其分布如下:

右足反射区1.大脑2.额窦3.脑干、小脑4.垂体5.三叉神经6.鼻7.颈项8.眼9.耳11.斜方肌12.甲状腺13.甲状旁腺14.肺和支气管15.胃16.十二指肠17.胰腺18.肝脏19.胆囊左足反射区20.腹腔神经丛21.肾上腺22.肾脏23.输尿管24.膀胱25.小肠26.盲肠和阑尾27.回盲瓣28.升结肠29.横结肠30.降结肠31.乙状结肠、直肠32.肛门33.心脏34.脾脏35.颈椎36.生殖腺头部与脚趾相对应,胸部与脚掌的前半部相对应,腹部与脚掌的中部相对应,盆腔部同脚跟相对应。头部各器官的反射区全部在脚趾上。额窦(相当于前额和颅顶)的反射区在各个脚趾的趾端;眼睛、耳朵以外的头部器官,比如大脑、垂体、小脑、脑干、三叉神经和鼻子等的反射区均位于脚拇趾上;颈项的反射区位于脚拇趾的根部,左侧头部器官的反射区位于右脚;右侧头部器官的反射区位于左脚。胸部各器官的反射区在脚掌前半部,左肺的反射区在左脚,右肺的反射区在右脚,心反射区位于左脚。腹部各器官的反射区在脚掌中部。处于中分线的胃、胰腺、十二指肠、小肠等器官在左脚、右脚都有反射区。而左肾和脾的反射区在左脚,右肾和肝、胆的反射区在右脚上。

十一、选择反射区解决病痛的治疗原则是:

一是根据病变所处部位,以及所涉及的脏腑器官,同一个器官同一种疾病可以选择不同的反射区。反之,不同的疾病也可以选择相同的反射区。

二是先做基本反射区(即肾、输尿管、膀胱),再做病变点的反射区,结束前,最后还要再做一遍基本反射区。

三是根据不同性质的病变或脏腑器官相关部位,选取同一个系统的反射区。

十二、足疗的三个基础部位

足疗的基础部位是肾、输尿管、膀胱三个部位的反射区,称为基本反射区。

十三、选择脚上反射区解决病痛的治疗顺序

①先从左脚开始做脚底基础部位再做需要治疗疾病的反射区。

②做足内侧。③做足外侧④做足背⑤做三个基本部位结束。

十四、在选择足底反射区来解决病痛和保健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先做左脚,后做右脚。

2.先做基础反射区,再做病变反射区,最后又做一次基础反射区。

3.做完脚底,依次做脚内侧、脚外侧、脚背部,最后再做一次基础反射区。

4.做的时候,从脚趾端开始,每个反射区正常情况下要做3至6次。

5.保健时,左脚用阳石,右脚用阴石。治疗时,左脚用阴石,右脚用阳石。

6.关键要找到敏感区域,根据不同情况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7.力度大小一定要适中,在可忍受范围内,有酸痛感觉即可。对体内实症和体质较强者可加大力度,对体内虚症和体质较弱者可减少力度。要循序渐进,不能忽快忽慢,忽轻忽重。

8.一般情况下,快节奏适用于急症、实症,以及体质较强之患者;慢节奏适用于虚症、慢性病、心脏病,以及体质较弱者。

9."实则泄之,虚则补之",即实症用泻法,逆时针刮揉;虚症用补法,顺时针刮揉。

十五、通过双脚来进行调理的类型及病症如下:

呼吸系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扁桃体炎等。循环系统:高血压,低血压,冠心病,心脏病,贫血,心绞痛,下肢静脉曲张等。消化系统: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痔疮等。泌尿系统:慢性肾小球肾炎,泌尿结石等。代谢系统:内分泌紊乱,糖尿病,肥胖症,甲状腺结节等。神经系统:脑动脉硬化症,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神经衰弱,癫痫,焦虑症等。妇科: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带下病,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更年期综合症,不育症等。皮肤科:痤疮,黄褐斑,白发,脱发,湿疹,斑秃,神经性皮炎,带状疱疹,牛皮癣等。骨科:肩周炎,颈椎病,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眼科:白内障,青光眼,近视眼,老花眼,迎风流泪,赤眼病(急性传染性结膜炎)等。耳鼻喉科:慢性咽炎,鼻膜炎,鼻窦炎,口疮,耳鸣,中耳炎,牙痛等。肿瘤和癌症:乳腺癌,放疗或化疗反应等。男科: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等。小儿科:小儿厌食,小儿遗尿,小儿惊风,小儿营养不良等。老年病科:冠状动脉硬化,帕金森症,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等。

十六、部分病症足底按摩方法

1高血压,可以在右脚底大脚趾的骨关节的骨缝处(降压点),用砭石中阳石,以按压的方式,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刺激,可以起到降压的作用。

2头疼,头疼点位置是在双脚足底的足跟坡面内侧,可以用砭石,左阴右阳,向前点压,便能缓解疼痛。

3眩晕,需要按揉双脚背面,就是四五脚趾的指缝处的肌肉凹陷的地方,使用砭石左阴右阳进行刮揉。

4便秘,其对应点在双脚内踝骨的后上方肌肉凹陷处,可以用砭石进行刮揉,先从下向上推,再从上向下推一会便可。

5腰疼,腰疼点的位置一般位于双脚内踝骨处,可以用砭石,或食指关节对痛点进行按压。

6扁桃体炎,痛点位置是在双脚背的拇指根部。同时,伴有咳嗽,可以使用砭石,左阴右阳,按压小脚背,这对风热咳嗽的缓解很有好处。

7消化不良,腹泻以及胃痛的患者可以经常扳扳脚趾,因为脚趾之间有个内庭穴,经常用砭石按揉可以起到健胃的目的。

8.肾气不足,坐骨神经痛等疾病都可以在足底的对应反射区用砭石进行按揉,都可起到一定的疗效。

9.食欲不振,厌食,吃不下东西的症状:先做基础反射区(肾、输尿管、膀胱);再做胃、小肠、肝、胆囊、脾、甲状腺的反射区;最后还做一次基础反射区(肾、输尿管、膀胱)。

10.慢性胃炎:先做基础反射区(肾、输尿管、膀胱);再做胃、十二指肠、大脑、心、肝、胆囊、甲状旁腺的反射区;最后还做一次基础反射区(肾、输尿管、膀胱)。

11.肝硬化:先做基础反射区(肾、输尿管、膀胱);再做肾上腺、心、胃、胰腺、十二指肠、肝、小肠、胆囊、胸部淋巴腺的反射区;最后还做一次基础反射区(肾、输尿管、膀胱)。

12.糖尿病:先做基础反射区(肾、输尿管、膀胱);再做胃、小肠、胰腺、心、肝、肾上腺、甲状旁腺、淋巴腺、坐骨神经的反射区;最后还做一次基础反射区(肾、输尿管、膀胱)。

13.便秘:先做基础反射区(肾、输尿管、膀胱);再做甲状旁腺、胃、十二指肠、小肠、直肠和肛门的反射区;最后再做一次基础反射区(肾、输尿管、膀胱)。

14.痔疮:先做基础反射区(肾、输尿管、膀胱);再做肾上腺、胃、肝、结肠和直肠、肛门、甲状旁腺、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的反射区;最后还做一次基础反射区(肾、输尿管、膀胱)。

15.泌尿感染:先做基础反射区(肾、输尿管、膀胱);再做肾上腺、尿道、生殖道、甲状旁腺、脾、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的反射区;最后还做一次基础反射区(肾、输尿管、膀胱)。

16.肾脏病:先做基础反射区(肾、输尿管、膀胱);再做肝、胃、小肠、胰腺的反射区;最后还做一次基础反射区(肾、输尿管、膀胱)。

17.前列腺:先做基础反射区(肾、输尿管、膀胱);再做肾上腺、前列腺、腹腔神经丛、垂体、甲状旁腺、睪丸、尿道、生殖腺、下身淋巴腺的反射区;最后还做一次基础反射区(肾、输尿管、膀胱)。

18.痛经:先做基础反射区(肾、输尿管、膀胱);再做子宫、卵巢、肾、肾上腺、腹腔神经丛、垂体、下腹部的反射区;最后还做一次基础反射区(肾、输尿管、膀胱)。

十七、足疗的禁忌和注意事项如下:

吐血、呕血、便血、脑出血、胃出血、子宫出血、内脏出血不能做。

月经期、妊娠期,以及心肌梗塞、严重肾衰竭、心率衰竭、肝坏死等不能做。

饭后1个小时内不能做。

情绪不稳定、精神高度紧张,大怒、大悲、大恐等不能做。

心脏病、糖尿病、肾病患者,不能高强度地做。

脚底治疗后,双脚不能吹风。

做完后一小时以内,不宜用冷水洗脚、洗手。

做完后,喝温开水毫升。但肾病严重者、心律衰竭者不能喝多。

慢性病人在治疗期间,一般应该停止服用抗生素、止痛药、镇静剂等药物。如果有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服用,应根据个人实际酌情处理。

选择反射区治疗,个别人会出现低烧、发冷、疲倦等症状,这是正常的反应,不必要着急。如果出现小便颜色变深,味道加重,或者小便有细状、大便颜色发黑等,皆属于排出毒素杂质反应,亦不要担心,要坚持下去,会逐步恢复正常。

人生不易,三通堂愿您健康长寿!

昆明三通堂-

福州三通堂-

养生长寿就在“三通宝典”,识别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pujiangshop.com/yshl/11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