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唯一县级杂技团陷窘境
小演员未“老”已愁前途老名牌难寻接班新人
今年是龙川县杂技团成立50周年纪念,作为目前广东省唯一的这个县级杂技团,虽然曾在日本、美国、非洲等地享有盛誉,而今却日子艰苦―――面对新的演出市场,这个老名牌堕入了窘境。
现在龙川杂技团演员最大的18岁,最小的才11岁。采访时发现,这些孩子现在共同的欲望是能读书。谢发祥在上小学三年级时考上了杂技团,同学们都很羡慕,现在他常常与几位在龙川一中读书的小学同学玩,北京国际白癜风医院反过来很羡慕他们:“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一定会选上学。”小谢说,希望杂技团能多一些演出,有经济效益我们才会安心,不然,过些年只能会选择出去打工。
演员前程断档接班孩子难寻
近日来到龙川县了解到,龙川县杂技团成立于1956年,曾屡次代表广东参加全国、国际性演出,前后取得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杂技发展创新奖等奖项,在目前很多地市文艺团体生存艰苦的背景下,成了广东省唯一还正常运转的县级杂技艺术专业表演团体。全盛时期龙川杂技团一年演出达300多场,1977年到海南治疗白癜风权威医院演出一年,当时的一张戏票才卖2角钱,但一年演出收入达13万元。
而今,这些风光的日子已成为过去,今年40出头的现任团长何钦林是10岁进团的“老人”,何团长说,这些年的最大困难其实是演员缺少,源头上补员难,骨干则流失严重,主要原因是演员担心长大后的前程―――杂技艺术需要从小培养,之前小孩子进团后还可请教师来上文化课,但后来由于经费紧张,没法请教师,读书时断时续;而一旦小演员成了“老演员”,就要转业,之前县里还有政策包分配,将“老演员”安排到新华书店、图书馆等相干文化单位工作,但后来各单位改制后没了这条政策,演员只有自谋前途。现在全团只有20人左右,演出时连教练、灯光师等都要上场,很多节目都因演员不够而放弃,而最光辉时全团80多人,可演40多个节目。好在当年演出赚了一些钱,加上自筹部份资金建了一栋楼,杂技团有一个居住之所,使杂技团得以维系下去。去年演出65场,全部是送戏下乡,偶有珠三角地区由当地约请或经纪人联系,才走出去演出数场。
不懂市场操作唯有守株待兔
杂技团出去演出最复杂的是运输道具,车辆经费是大头。何团长说之前每次出去都借文化局的车,自己当司机,而如果一个地方演出一场的话,大家都在车上睡,即当晚演出后马上回龙川或转场,到龙川都天亮了。这是为节省经费的不得已办法,虽然苦、累,但如果有观众追捧,这些都算不了什么,最怕的是场下冷冷清清。何团长说平时一般都有人事前联系好,由企业包场,都没有太大问题。唯一一次在去年到东莞虎门试了一下市场化运作,结果失败了。当时虎门有一名龙川老乡请杂技团去演出,讲明场地灯光不用钱,吃住及演出门票由杂技团负责。由于没有经验,在当地宣扬做得不够,结果门票才卖了100多张,开头五六元一张票,后来卖2元也没人来。何团长认为其实总结起来主要是从来没有自己进行市场化操作的经验,如果宣扬到位,还是有观众的,比如下乡演出每次都有五六千人来看。目前杂技团基本上是守株待兔,有人来请就去,去年河源一个老板请去为某楼盘推行助兴演出了两场,效果都很好。
有赖政府支持尚须自寻前途
广东省文化厅艺术处王莉处长昨天接受采访时说,这个全省唯一的县级杂技团有过光辉的过去,但目前也存在很大困难,省文化厅也曾专门为该团把过脉。目前,龙川杂技团首先自己要有使命感,既然保持到现在不容易,今后需要走的路还很长,团领导及所有团员都要有创新意识,要跟上时期,转变观念,针对当前文化多元化、观众欣赏文艺的途径多的现状,找门路,闯市场,有了市场就有效益,也就能留住人材。要发挥自己的能量,不要坐等,只要不断创新,门路还是越走越宽的。
何团长说,其实这么多年龙川县委县政府都很支持杂技团,在财政其实不宽裕的情况下,还每一年拨13万元经费加上7万多元的送戏下乡宣扬演出费,解决了演员们六七成的基本工资。有了这个支持,其它还是需要多寻演出门路解决生存问题。其中到国外演出是一个途径。
用功
图:陈小艺有空就坐在窗边看书。
图:练功是要定时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