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弱常常表现为:面色晦暗,体弱怕冷,失眠多梦,体质弱挑食,经常感冒等。那么,针对这些症状,我们应该怎么通过艾灸来改善呢?下面,请跟随堂妹一起去探寻用艾灸治疗体质弱的方法吧!
面色晦暗
面色晦暗:面色或白、或青、或黄、或黑而色黯,缺少光泽的表现。建议对关元穴,足三里以及复溜穴施灸。
1
关元穴
关元穴功效原理:属于奇经八脉之『任脉』,主要作用为培补元气、益肾调经,为3大强壮要穴之一。
肠胃之病乃是由于脾胃肠道等脏器感受外邪如风寒湿燥火等,从而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或腹泻、腹痛,或便秘、腹胀。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自身正气不足,抵抗力差才容易感受外邪,所以我们在祛除外邪的同时也要提升自身的正气,改善自身的体质。
关元穴正是提升正气,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故而也是调理肠胃的时候必选的穴位之一。
关元穴位置:在前正中线上,任脉上,下腹部,肚脐下3寸。
2
足三里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五俞穴之一,其性属土经土穴,“合治内腑”凡六腑之病皆可用之。灸足三里,有理脾胃、调气血、主消化、补虚弱之功效。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赢瘦。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足三里穴意义:
胃经气血在此形成较大的气血常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的稀湿脾土及天部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地部脾土燥化水湿后固化于穴周内外
天部之气则循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取穴方法: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的1横指。
方法一:正坐在椅子上,屈膝,足掌放平,自然平铺地面,用本人之手虎口围住膝盖,食指放于膝下胫骨前缘,四指并拢,当中指尖着处是穴位。在外膝眼之下方三寸,胫骨外缘,胫骨前肌与伸趾长肌之间。
方法二:伸足取之,在膝下胫骨粗隆最高点下一寸,外开一寸处。它和阳陵泉的关系是斜上下各差一寸。即足三里比阳陵泉低一寸,再外开一寸处。阳陵泉在胫骨粗隆与腓骨小头之间,向下呈三角形,下角即是穴位,此穴压之酸困,可用之证实足三里的位置。
治疗功效:
1、常灸足三里可以养生保健: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强壮神经,预防衰老,对结核病、伤风感冒、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肺心病、脑溢血及其它病症都有防治作用。三里之灸能却病延年,所以古来把三里灸叫做长寿灸。
2、防治肠胃病:足三里是胃经的穴位,主消化系统。有“肚腹收于三里”之说。对于腹部疾病,如胃肠虚弱、功能低下、食欲不振、赢瘦、腹膜炎、肠雷鸣、腹泄、便秘、消化吸收不良、肝脏疾患、胃痉挛、急慢性胃炎、口腔及消化道溃疡、急慢性肠炎、胰腺炎、腹水膨胀、肠梗阻、痢疾、胃下垂等灸足三里穴相当有效。但胃酸过多空腹时烧心者,不宜灸足三里,灸其邻近处阳陵泉有良效。
3、灸足三里有健步作用:能加强下肢体力,防治四肢肿满、倦怠、股膝酸痛,软弱无力诸症。对胫腓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脚气、末稍神经炎等均有防治作用。
4、有补益肾气的作用:对耳鸣、眩晕、腰痛、尿频、遗尿、小便不通、遗精、阳痿、早泄、哮喘等有效。
5、一些疑难杂症:头痛、失眠、贫血、神经衰弱、乳痛、气臌、半身不遂等均可灸足三里。
6、其它各种慢性病:如眼疾、视力减退,鼻病、耳病、过敏性疾病都可取用此穴。
3
复溜穴
复溜穴位于小腿里侧,脚踝内侧中央上二指宽处,胫骨与跟腱间(或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复溜穴的主治疾病为:肾炎、神经衰弱、精力衰退、记忆力减退、手脚冰冷、手脚浮肿。
取穴方法:取穴时,患者应正坐或者仰卧。复溜穴位于小腿里侧,脚踝内侧中央上二指宽处,胫骨与跟腱间(或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配后溪穴、阴郄穴治盗汗不止。
体弱怕冷
怕冷说明身体血液循环较差,中医认为此证属肾阳虚症。除了艾灸以上提到的关元和足三里以外,还可以加施涌泉穴,腰阳关等穴。
1
涌泉穴
涌泉穴是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
主治:散热生气。主治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
2
腰阳关穴
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约以髂脊相平。
主治:①腰骶疼痛,下肢痿痹;
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妇科病证;
③遗精、阳痿等男科病证。
向上斜0.5~1寸,多用灸法。失眠多梦
治疗失眠,不应过于依赖医药,自我调理很重要。中医认为失眠“病位在心”,是心出了问题。
失眠是困扰人们日常生活的一大难题,几乎没有人没有过失眠的体验。因一时情绪紧张、环境嘈杂等问题不能入睡,不属于失眠症的病理范畴,一般不需要做特别的调理。但如果长期不能正常睡眠,入睡困难,或者睡着后容易醒,并伴有头昏、多梦、健忘等症状,就需要做相应治疗了。
神门穴、内关穴、百会穴、安眠穴这几个穴位是治疗失眠的特效穴位,一般来说,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失眠,都可以用这几个穴位。
a
神门穴
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之一,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按摩神门穴的作用与好处有治疗心绞痛、无脉症、神经衰弱、癔病、精神分裂症等。
取穴方法: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心痛、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痴呆、晕车等心与神志病证;
②高血压;
③胸胁痛;
b
内关穴
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于《灵枢·经脉》,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心肌炎、心律不齐、胃炎、癔病等,直刺0.5~1寸。
取穴方法: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1.心痛、心悸、胸闷、胸痛等心胸病证;
2.胃痛、呕吐、呃逆等胃疾;
3.失眠、癫痫等神志病证;
4.上肢痹痛、偏瘫、手指麻木等局部病证。
c
百会穴
百会,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三阳五会”。属督脉。在背部,后发际正中上7寸,当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位于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及额神经分支。主治头痛、目眩、鼻塞、耳鸣、中风、失语、脱肛、阴挺、久泻久痢等。平刺0.5~0.8寸,可灸。
取穴方法:后发际正中上7寸,当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主治:头痛、目眩、鼻塞、耳鸣、中风、失语、脱肛、阴挺、久泻久痢。
d
安眠穴
安眠穴,经外穴名。在翳风与风池两穴连线之中点。在胸锁乳突肌肌腱中部,深部有头夹肌及枕动、静脉,有枕小神经及耳大神经分支。主治失眠,眩晕,头痛,心悸,精神病等。直刺1-1.5寸。
取穴方法:直刺0.5~1寸。艾灸3-5壮,或直接灸5到10分钟。
主治:失眠,头痛,眩晕,心悸,癫狂。
经常感冒
民间经常说的感冒,临床表现千差万别。有些人认为流鼻涕、打喷嚏、身体疼痛就是感冒。还有一些人没有这些症状,但出现发热、全身关节酸痛,也称患了感冒或伤风受凉。
感冒看似简单,但有可能成为热病的发病原因,千万不能忽视。一旦患上感冒,严重者需要一两个月才能痊愈。当然,大部分患者过几天后症状就会减轻。如果这个时期患了其他疾病,多数人容易从原发病转为继发病。
因此,感冒伊始就应该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今天,堂妹就要交给大家用于治疗感冒的艾灸方法,对于易感冒患者,以下这些穴位可千万要记住咯!
Ⅰ
风池穴
风池穴,别称热府穴,在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风池最早见于《灵枢·热病》篇,在《谈谈穴位的命名》中这样说:“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头顶之上,惟风可到,风池穴在颞颥后发际线者中,足少阳、阳维之会,主中风偏枯,少阳头痛,乃风邪蓄积之所,故名风池。”
取穴方法:人体风池穴位于颈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炎,鼻出血,耳聋,气闭,中风,高血压,精神病,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落枕,荨麻疹。
Ⅱ
天枢穴
天枢穴是临床常用穴位,其应用以治疗肠胃疾病为主。天枢穴属于足阳明胃经,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10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10肋间神经分支,深部为小肠。主治胃肠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操作方法为直刺l~1.5寸。
取穴方法:脐中旁开2寸。
主治:①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
②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Ⅲ
少商穴
少商穴是人体肺经最末的一个穴,属手太阴肺经。位于手指,拇指末端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有指掌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的末梢神经网。主治咽痛喉肿、中风、中暑、昏厥、发热、癫狂、癔病等证;操作方法为向腕平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此穴一般不灸。
取穴方法: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或侧掌,微握掌,拇指上翘,手拇指爪甲桡侧缘和基底部各作一线,相交处取穴。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气喘、鼻衄;发热、中暑呕吐、心下满;中风昏迷、癫狂、小儿惊风;手指麻木。
Ⅳ
太阳穴
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太阳穴在中医经络学上被称为“经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术拳谱列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
取穴方法:太阳穴的正确位置是在颞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就是太阳穴。
主治: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Ⅴ
印堂穴
印堂穴是人体腧穴之一,出自《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属于经外奇穴。此腧穴位于人体额部,在两眉头的中间。有明目通鼻、宁心安神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配合治疗失眠、头痛、鼻渊等病症。
取穴方法:在人体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仰靠或仰卧位取穴。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结膜炎,睑缘炎,鼻炎,额窦炎,鼻出血,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子痫,高血压、小儿惊风等。
健公堂生活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