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
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2、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柴胡9克 黄芩9克 制半夏6克 炙甘草3克 生姜3片 大枣3枚 党参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方解:邪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而少阳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故既不可汗,又不可下,只能用柴胡透达少阳半衰之邪,黄芩泄半里之热。二药配伍以解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等症。配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呕;配党参、甘草、大枣益气扶正祛邪,同时姜、枣相配,可以调和营卫。
临床应用:
1.本方善治邪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的病证。若见心中烦闷而无呕吐者,可去半夏、党参、加瓜萎;若口渴者,可去法半夏加天花粉。
2.可治疟疾,去甘草加草果等。
3.清泄肝胆湿热,如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病。本方可去参、姜、草、加茵陈、龙胆草、川楝子、栀子等。
4.本方可用于妇女经期前后外感、肾盂肾炎、胸膜炎、症见寒热往来者,均可斟酌使用。
3、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12克 厚朴9克 枳实9克 芒硝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峻下热结。
主治:1.肠胃燥热积滞。证见大便坚实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高热神昏,谵语,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
2.热结旁流。证见下利清水臭秽,虽利而腹满胀痛不减,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数。
方解:本方为泻下之峻刺,有通便泻热之功。方中以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为主药;辅以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积滞不去,由于气滞不行,故佐以枳实、厚朴消痞除满,行气散结,四药合用,有峻下热结的功效。对于肠胃燥实、郁滞不通者能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承气。
本方治症是因实热与燥屎壅结于里所致。本方主证前入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痞”是自觉脘有闷塞压重感;“满”是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是指肠中粪便,既燥且坚按之坚硬;“实”是指肠胃有燥粪与热邪互结,而有便秘、腹痛拒按,或下利清水臭秽而腹胀满不减。
临床应用:
1.本方主治辩证要点以“痞”、“满”、“燥”、“实”及脉实等。
2.本方去芒硝叫小承气汤。主治与大承气汤略同,但证情较轻,便虽硬,秘结尚不如大承气汤之坚实
3.本方去枳、朴、加甘草,叫调胃承气汤。治阳明证,口渴便秘,腹痛拒按,大便坚结、苔黄燥、脉滑数者。
注意事项:
1.本方为泻下峻剂,如气虚阴亏,或表证未解,或胃肠无热结,均不宜用。
2.本方作用峻猛,中病即止,过用会损耗正气,孕妇禁用。
4、五苓散《伤寒论》
组成:茯苓9克 猪苓9克 泽泻12克 白术9克 桂枝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水渗湿,健脾化气。
主治: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痰饮病而见咳嗽、吐痰清稀,眩晕心悸等证。
方解:方中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为主药;白术健脾运湿,与茯苓配合更增强健脾去湿之作用,为辅药;桂枝温阳以助膀胱气化,气化则水自行,为佐药。诸药合用,既可淡渗以利水湿,也可健脾以运水湿,气化以行水湿,故对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水湿证均可治之。
临床运用:
(1)本方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为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而致水泻、泄泻等证的常用方。加减变化后,可治多种病证,如湿伤脾胃,大便溏薄,小便短少,可用四苓散(本方去桂枝);若寒湿困脾,脘腹胀痛泄泻,小便短少者,可用胃苓汤(本方与平胃散合方);若水肿较甚,可酌加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等化气利水药,以增加利尿消肿的功效;如治湿郁黄疸,小便不利,偏于湿重者,可用茵陈五苓散(本方加茵陈)。现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水肿、急性肠炎的水泄、胃无力或幽门梗阻的振水音等属水湿内停者。据研究本方利尿作用较其中各单味药均强,服用后能使尿量明显增加,并有排钠及增加肾血流量的作用。
(2)《伤寒论》中本方原治太阳经证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证,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蓄水证。证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脉浮等。
5、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12克 白芍12克 当归12克 茯苓12克白术12克 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亦可将上药共为散,每次6克,生姜、薄荷少许水煎汤冲服。日3次。
功用:疏肝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所致的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三药配合,补肝体而助肝用,共为方中主药;白术、茯苓健脾和中,为方中辅药;佐薄荷、生姜助本方疏散条达之力;炙甘草调和诸药为方中使药。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脾弱得健,则诸症自愈。
临床应用:
1.本方常用于辩证属肝郁血虚脾弱的慢性肝炎、胃肠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月经不调等病症。
2.本方治证见虚热征象明显时,加用丹皮、炒栀子,名为丹栀逍遥散。
3.治疗肝郁血虚之痛经,加用生地黄或熟地黄,名为黑逍遥散。
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当归9克 生地黄9克 桃仁12 红花9克 枳壳6克 赤芍6克 川芎5克 柴胡3克 桔梗5克 牛膝9克 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入暮渐热。舌质暗红、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
方解:方中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为主药;当归、赤芍养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脉并引血下行,3药助主药以活血祛瘀为辅药;生地黄配当归养血和血,使祛瘀而不伤阴血,柴胡、枳壳、桔梗宽胸中之气滞,治疗气滞兼证,并使气行血亦行,共为方中佐药;甘草协调诸药为使。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诸症之愈。
临床应用:
1.以胸痛、舌暗红、脉涩或弦紧为辩证要点。
2.血瘀经闭、痛经,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茺蔚子、泽兰等;胁下痞块属血瘀者,本方加郁金、丹参等;兼有气虚见症加党参。
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黄芪15克白术10克党参15克当归6克陈皮6克柴胡5克升麻5克炙甘草5克。
功效:调补脾胃、益气升阳。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胃气虚及气陷。症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嫩色淡、脉虚或身热有汗、渴喜热饮、或脱肛、子宫脱垂、久痢、久疟等证.
方解:本方主要用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主药;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辅药;脾胃为气血营卫生化之源;脾虚易致气滞,故用陈皮理气化滞;升麻、柴胡协同芪、参升阳陷;气虚则血虚,故用当归补血和营,均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凑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强健脾胃之功。
临床应用:
1.素体气虚,易患感冒,或气虚外感发热不退,身倦多汗等症,可用本方治疗。
2.本方亦可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肾下垂、眼睑下垂等证。若加入积壳或积实可使内脏平滑肌收缩有力,肌张力增强,效果更好。
3.凡一般慢性疾病,症见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自汗体倦,动则气促,舌淡脉虚等,亦可加减使用。
8、归脾汤《济生方》
组成:白术9克茯神10克黄芪12克龙眼肉10克酸枣仁10克党参12克炙甘草5克克当归10克远志10克木香10克。
用法:加生姜6克大枣3枚水煎服。
功效: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主治:
1.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健忘、失眠、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色淡白、脉弱。
2.脾虚不摄所致的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以及皮下出血等证。
方解:方中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使脾胃强健、则气血自出、气能统血为主药;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使气固血充,为辅药;龙眼肉,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均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凑益气健脾、补血养心之效。
临床应用:
1.用于心脾两虚的心悸、失眠;对于脾虚血少的血证,可加入阿胶、首乌、鹿角霜等补血、止血药同用。
2.月经后期,色淡量少,或停经再生,淋沥不断,以及月经过多,伴有头晕、心悸、体倦等心脾两虚见症,可用本方治疗。
3.可用于久病体虚遗精、盗汗、自汗、脏躁等证。
9、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克山萸肉克山药克泽泻90克茯苓90克丹皮90克。
用法:研未,炼蜜为丸或作汤剂煎服。
功效: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消渴、虚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红苔少、脉细数。
方解:方中熟地黄滋肾填精,为主药;辅以山药补脾固精,山萸肉养肝涩精,称为三补。又用泽泻清泻肾火,并防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以助山药之健运,丹皮清泄肝火,并制山萸肉之温,共为经使药,谓之三泻。六药合用,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补大于泻,共凑滋补肝肾之效。
临床应用:
1.本方为补阴之代表方,加黄柏、知母,名知柏地黄丸,其滋阴降火之力更大,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等证;各加入枸杞子、菊花,名杞菊地黄丸,着重滋补肝肾以明目,用于肝肾不足所致之视物不清及眼睛涩痛等症;若加五味子、名都气丸,用于肾虚气喘、呃逆等症;若加麦冬、五味子,名麦味地黄丸,用于肺肾阴虚,咳嗽吐血,潮热盗汗等症。
2.本方对于神经衰弱、肺结核、糖尿病、甲状机能亢进、肾结核、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于肝肾阴虚者,均可加减使用。
3.本方加入当归、柴胡、五味子等治疗球后视神经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有一定疗效。
10、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半夏6克竹茹6克枳实6克陈皮9克甘草3克茯苓5克生姜3克大枣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
方解:方中以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以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痰消。使以姜、枣、甘草益脾和胃而协调诸药。综合全方,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
临床应用:
1、本方治证为湿痰微有化热之象。以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或略数者为证治要点。
2、若心内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癫痫抽搐,可加胆南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3、适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美尼尔综合征、妊娠呕吐等属痰热内扰与胆胃不和者。
1、通心三药:红参、银杏叶、红景天。治心阳不振,心慌气短。
2、通脉三药:葛根、川芎、丹参。心血虚,头晕,脑供血不足。
3、安神三味:酸枣、合欢皮、夜交。
4、升督三药:狗脊、葛根、土鳖虫。
5、鼻三味:苍耳子、辛荑、通草。心肝脉不足合桂枝汤,桂枝从心肺打开,玉屏风从脾胃打开。怕冷,晚上加重合麻黄附子细辛汤。苍耳治项背拘挛、风湿痹。通草有通鼻塞,还用于耳呜。
6、扁桃体三药:威灵仙、青皮、白英。
7、肺三味:麻黄、杏仁、甘草。
8、胸三药:枳壳、桔梗、木香;加豆豉、枝子为清理五味。病人多犹豫胆决断下降。加枣仁火麻仁,凡仁皆润,润通心脉也要润通小肠。
9、咳嗽喑哑二味:凤凰衣、木蝴。外感内伤、老人小儿的虚炎上冲、咽喉不利咳嗽喉痒有特效。一般用鼻三味、肺三味、胸三味加此二味。
10、脾三味:山药、芡实、炒薏米。劳伤心脾,右关脉下凹。
11、胃胀三味:枳壳、枳实、通草。胃气不降一味金榄果奇效。
12、胃开三味:木香、山查、鸡屎藤。口臭心烦加射干、马勃,一个是竹茹、谷芽、麦芽,一个是火麻仁、猪甲、艾叶、苦参。右脉郁大木香要重用30-50克。脂肪肝山查可用到50克。
13、消食三味:鸡屎藤、山查、木香用于小儿过度食滞胃肠。小儿病不外太阳和太阴病,后者用消食三味消积化食加枳壳、桔梗、木香升降气机,再用焦三仙开胃气。四君补脾。
14、口苦三味:柴胡、半夏、黄芩。
15、中空三味:竹茹、芦根、苏梗。
16、乳胀三味:桔叶、牡蛎、丝瓜络。
17、养筋五味:酸枣仁、白芍、麦冬、熟地、巴戟天。治膝关节退化性病变,疗筋伤疼痛、手足酸麻。养肝明目,筋骨的养后用鹿含草、透骨草、伸筋草解决疼痛问题。如膝关节积水,加薏米、川牛膝、木瓜、白芍。
18、气郁三味:香附、郁金、玫瑰。
19、眼痒二药:蒲公英、白蒺藜。结膜出血用桑叶加麻黄。
20、腰湿四味:白术、干姜、茯苓甘草。肾着汤。
21、腰三味:桑寄生、杜仲、川断;抽筋二味:淫羊火、伸筋草
22、腰间盘脱出:黄芪、青风藤、黑豆。痛的一般加桑寄生、杜仲、川断。重一点用元胡、桃仁、乳没。痛再厉害加苏木、血竭、自然铜。骨折用蜈蚣、乌蛇、川乌。太溪脉亢进加黄柏、知母。不足加附子、淫羊火、巴戟。
23、膝三味:鹿含草、小伸筋草,透骨草;膝四味是薏米、牛膝、木瓜、甘草治关节积水。
24、润肠三药:火麻仁、杏仁、郁李仁。
25、痔疮二药:猪甲、薏米。
26、泻痢便溏六药: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川芎。
27、通肠六味:火麻、苦参、艾叶、鸡屎藤、红藤、猪甲;治小肠有积,小肠息肉,大便不通或通而不畅。大便黏滞排不干净用艾叶加苦参效果好。
息肉四味;乌梅、威灵仙、僵蚕、薏米,是基础方,咽喉声带用玄麦甘桔汤、胃息肉加平胃散、肠息肉加通肠六味,特别是红藤、肠道息肉、胆息肉配合四逆散加香附、郁金、子宫加紫石英、小茴、恶变必须加癌四味。
28、耳呜八药:龙骨、牡蛎、磁石、香附、柴胡、川芎、通草、木戒草
29、肾三药:附子、龙骨牡蛎。虚火上炎,腰脚冰冻。另用桂枝加川牛膝这样上热下寒不易吃出火来。
30、遣精三药:芡实、炒玉米、白术。
31、前列腺三药:白术、冬瓜、炒玉米。阳痿三味;蜈蚣、淫羊火、鹿角片。真肾虚不多,多为肝郁引起。用逍遥散思路。
32、治斑二药:大黄、桔梗。
33、痤斑四药:丹参、桂枝、乳没,石菖蒲,诸痒疮皆属心从心治。用桃四物;加龙牡把浮阳把下收,用枇杷竹茹胆草把肺胃肝向上势头把下降,用泽兰、玉米收下的热从膀胱小肠排出。用丹参、菖蒲、徐长卿、威灵仙去心火并活血。加白术疗死肌。
34、湿疹三药:杏仁、白莞、薏米;
35、穿破石:穿透力强有后劲。血脉不通都能用,肝胆和病痛瘀滞皆可用,各种积聚包块、增生、肌瘤、前列腺皆可用。
36、鸡屎藤:能减肥,肥人用苍术瘦人用白术。便秘用鸡屎藤加火庥仁。血黏度增高有时加白芍增水稀。
37、马勃:打粉外用治阴囊潮湿。
38、虎杖、乌梅治咽喉息肉。碧桃干善于治喉癌。二陈汤专治痰湿结核,里就有乌梅,
39、急性偏桃体炎三味:威灵仙30、白英30、青皮10.。加减可治食道晚期癌证。治癌灵药是扣子七、蚤休、灵芝、沉香。这四药能拨天地之灵气,降肮脏之恶浊。
40、贯众:妇女下焦湿郁化热,各类手术微创有热毒用贯众,单用30-60克治疗白带有奇效。
41、骨碎补:不仅能治连霉素引起的中毒,也能治食物中毒、农药华化肥在人体内残留,善长治耳呜、牙齿疼痛,颈椎、腰间盘脱出、补益肝肾、活血镇痛。土鳖虫治腰疼,三只研细用温水或黄酒冲服。每晚一次。可连服一周。
42、白芷:善治额窦、鼻炎都有效、重用40克,也可和葛根合用,此病多为小柴胡证加此二药效好。痛在头面部一味白芷有奇效。头痛属寒的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血瘀用通窍活血,各方都加龙骨牡蛎,火麻仁。白芷单味打粉调糊治黄褐斑一周也效。
43、舌头胖大用蒲黄,舌苔白腻,舌质紫是痰湿。
44、理气清热五虎将:枳壳、桔梗、木香、枝子、豆豉。专治肝郁化火。脉弦太硬不变性子会的重病,所以加大活血行气力度。元胡、川楝、穿破石、郁金、香附。黄连温胆汤要加入龙牡、和五虎将。左寸亢加黄连、右寸加黄芩。
45、白术:主风寒湿痹,死肌,各类风湿为、被风寒湿邪所困,疲乏无力,大肠缺乏蠕动。用30-60克。顽固青春痘,必须从脾中找原因,白术推陈生新,便死肌去。
诸病不愈,心寻到脾胃中,方是无疑,何言之,脾胃一虚,四脏皆无生气,故疾病日久,万物从土生,亦从土而归,补肾不如补脾,决之谓这,故凡治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颇多。
46、香薷、车前:舌相直接反应是整条消化系情况,舌苔白腻用香薷能化掉。一般和平胃散合用。如舌体胖大,大便又发黏,直接用车前把水湿大便一通利舌体和便干。车前小量利小便祛湿。大剂量润肠通便。但过度利湿可伤心阴,加丹参可排浊通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