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末总结系统解剖学1

北京皮肤科医院在哪 http://m.39.net/pf/a_4651552.html
绪论,骨学总论,躯干骨,颅骨

4学时

绪论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其任务在于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和毗邻关系,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奠定基础。

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分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两部分进行。系统解剖学是按照人体各器官、系统来研究人体的形态结构;局部解剖学则是按照身体局部来研究各器宫的形态结构和相互间的位置关系。

要运用进化发展的观点,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和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观点来观察和研究人体的形态与构造。学习时要重视标本、模型的观察和活体触摸要学会用工具书,如图谱。

掌握人体的轴、面和方位术语:

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对人体结构描述,均以此姿势为标准。

人体的轴——根据标准姿势,人体可有互相垂直的三种类型的轴。即:

()矢状轴:由前→后,与身体长轴和冠状轴相垂直的轴。

(2)冠状轴:由左→右,与身体长轴和矢状轴相垂直的轴,又称额状轴。

()垂直轴:由上→下,与身体长轴平行的轴。

人体的切面——亦分三种:

()矢状面:以前后方向将身体分成左右两部的纵切面。若将身体分成相等的左右两半,称为正中矢状面。

(2)冠状面:以左右方向将身体分成前后两部的纵切面。

()水平面:与垂直轴相垂直,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的断面。

常用方位术语:

腹侧——近腹面背侧——近背面

上(颅侧)——近头下(尾侧)——近足

内侧——近正中面外侧——距正中面较远

内——近内腔外——距内腔较远

浅——近体表深——距体表较远

近侧——近肢根远侧——距肢根较远

第一篇运动系统

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运动系统构成了人体的支架和基本形态,起保护、支持和运动的作用。

第一章骨学第一节总论

正常成人共有块骨,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附肢骨三部分。

由骨组织等构成的骨,坚硬而有弹性,并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活体骨是一种有生命的活的器官,具有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的特点,并有修复和改建的能力。正常的体力劳动和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促进骨骼的良好发育。

掌握骨的分类:

分类

形态

功能

分布

长骨

短骨

扁骨

不规则骨

长管状

立方形

板状

不规则形

在肌肉牵引下,起杠杆作用

能承受较大的压力

围成骨腔,保护器官

某些头骨内部形成充满空气的

腔,起共鸣作用(含气骨)

四肢,如肱骨、股骨。

腕、踝部,如腕骨、跗骨等。

头、胸部,如顶骨、肋骨。

脊柱、颅底如椎骨、颞骨、上颌骨

掌握骨的构造

骨由骨质、骨膜、骨髓和神经、血管等构成。

骨质----是骨的主要成份,分二部:

、密质由紧密排列的骨板层构成,抗压、抗扭曲能力强,分布于骨的表层。长骨的骨干(中间较细的部分)由密质构成。在颅盖骨,密质构成内板与外板。

2、松质由交织成网的骨小梁构成,位于骨的内部,如长骨两端(称骺)及其它类型骨的内部,颅盖骨的松质称为板障。骨小梁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

骨膜——是纤维组织构成的膜,新鲜骨的表面(除关节面的部分外)都覆有骨膜。骨膜可分为内、外两层,内层含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骨膜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对骨的营养、新生、修复和感觉有重要作用。

骨髓——分红、黄二种:

.红骨髓具有造血作用,胎儿及幼儿的骨内全是红骨髓,成人仅含于松质腔隙内。

2.黄骨髓为脂肪组织,无造血作用,存在于长骨骨髓腔内。

血管、神经

长骨的骨干与骺相邻的部分称为干骺端,幼年时,骨干与骺之间有骺软骨,通过软骨细胞的分裂、繁殖、骨化,使骨不断加长,成年后,骺软骨停止生长,并被骨化,在干骺结合处形成骺线。

骨的化学成分及物理性质:

有机物占骨重量的/,它作成骨的支架,赋予骨的弹性及韧性;无机物占2/,使骨挺硬坚实,注意幼儿和老年人骨的特点。

骨的X线象的基本特征:

骨密质,骨松质、骨髓腔、骺软骨和骺线。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骺软骨2,骺线.骨膜

4.含气骨5.红骨髓

二、问答题

.骨的形态结构是怎样的?一根长骨从幼年到成年是怎样增长和增粗的?

2.老年人在外力作用下,为什么容易发生骨折?

.骨膜的主要功能和临床意义是什么?

第二节中轴骨

一、躯干骨

掌握躯干骨的组成:

躯干骨包括七个颈椎、十二个胸椎、五个腰椎、一块骶骨、一块尾骨、十二对肋及一块胸骨。

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

椎体内为松质,表面为密质。是椎骨负重的主要部份。

椎弓根上、下缘各有一切迹,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参与构成椎间孔。

椎弓

椎弓板由此发出七个突起:横突、上、下关节突各一对和一个棘突。

椎孔由椎体和椎弓围成。各椎骨的椎孔连成椎管,内容脊髓及其被膜。

掌握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取典型的颈、胸、腰椎各一,进行比较,然后完成下列表格。

名称

椎体

椎孔

横突

棘突

肋凹

颈椎

胸椎

腰椎

特殊颈椎的特征:

第颈椎:又名寰椎,环状、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

第2颈椎:又名枢椎,自椎体向上有一突起,称齿突。

第7颈椎:又名隆椎,棘突特别长,末端不分叉。

骶骨的形态特点:

由5个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前面凹,背面隆凸。骶骨岬、骶前孔、骶正中嵴、骶后孔、骶管、骶管裂孔、骶角,上份有耳状面(与髋骨相关节)、骶粗隆。

尾骨的形态特点:

仅第一尾椎还有横突和上关节突的痕迹。

掌握胸骨的基本形态结构

形态:长形扁骨,上宽下窄。

分部:自上而下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胸骨剑突。

重要标志: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骨柄的上缘)、胸骨角(在胸骨柄和胸骨体相接处,其两侧连接第2肋软骨)。

掌握肋的一般形态:

分类真肋(—7)、假肋(8—0)、浮肋(—2)。

肋骨

结构肋头、肋颈、肋结节、肋角、肋体、肋沟。

肋第肋软骨与胸骨之间为软骨结合。

肋软骨第2—7肋软骨与胸骨构成胸肋关节。

第8—0肋软骨各与上位肋软骨相连形成肋弓。

第一肋的特点

宽、短,没有肋沟和肋角,分上、下二面及内、外二缘。内缘前份有前斜角肌结节,上面,在前斜角肌结节的前、后方,各有一浅沟,前方为锁骨下静脉沟,后方为锁骨下动脉沟。

掌握躯干部的骨性标志:

颈静脉切迹:胸前上部胸骨柄上缘凹陷处。

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相接处形成向前微凸的胸骨角,第2肋软骨连于此角的两侧,是计数肋骨的重要标志。

剑突:在胸骨下端,两侧肋弓构成的胸骨下角内。

肋弓:为胸廓前壁的下缘,由内上斜向外下,其下方为腹壁。

第七颈椎棘突:低头时平肩处最显著的突起。

第四腰椎棘突:与髂嵴最高点相平,(共他腰椎棘突可依此计数)

骶角:是第五骶椎的下关节突,临床上以此来确定骶管裂孔位置。

二、颅骨

颅由2块形状、大小不一的扁骨和不规则骨组成。除下颌骨和舌骨以外,彼此以缝或软骨牢固连结成一体。

掌握颅的组成和功能:

脑颅——位于后上部,组成颅腔,容纳脑,对脑有保护、支持作用。

面颅——位于前下部,组成面部支架,保护、支持感觉器官及消化、呼吸系统的起始部。

(一)脑颅骨:

在整颅上辨认构成脑颅的八块颅骨:

成对的——顶骨和颞骨。

不成对的一额骨,筛骨,蝶骨和枕骨。

颞骨、筛骨、蝶骨的分部及各部可见的主要结构:

颞骨

鳞部——位于外耳门的前上方。

乳突部——位于外耳门的后方,内含乳突小房。

鼓部——位于外耳门下方。

岩部——内含内耳及属于中耳的鼓室。

筛骨

筛板——呈水平位,构成鼻腔的顶,板上有许多小孔,称筛孔。

垂直板——构成骨性鼻中隔的一部分。

筛骨迷路——内含筛窦,迷路内侧壁上有二个向下卷曲的小骨片,即上鼻甲的中鼻甲。

蝶骨

蝶骨体——位居中央,内含蝶窦,上面中央的凹陷为垂体窝。

蝶骨小翼——自蝶骨体向两侧伸展,构成颅前窝的后缘。

蝶骨大翼——位于小翼后方,在大翼的根部有三个孔,自前向后为圆孔、卵圆孔和棘孔。

翼突——向下的一对突起,根部有一矢状方向的翼管。

颅盖骨的特点:

密质构成颅盖骨的外板和内板(较外板薄,弧度又显著,当颅顶受暴力时,内板易发生骨折)。两板之间的松质、称为板障,内有静脉通过。

(二)面颅骨:

在整颅上辨认构成面颅的十五块颅骨:

成对的——上颌骨,颧骨,腭骨,下鼻甲,泪骨和鼻骨。

不成对的——下颌骨,犁骨和舌骨。

上、下颌骨和舌骨的分部及各部可见的主要结构:

上颌骨

上颌体——内含上颌窦,上面有眶下沟、眶下管;内侧面有上颌窦裂孔。

四个突起——额突,颧突,牙槽突和腭突。

下颌骨

下颌体——呈弓形,上缘为牙槽弓。颏隆突,颏孔和颏棘。

下颌支——自体后方伸向上后的骨板。可见冠突(在前),髁突(在后),下颌头,下颌颈,下颌切迹,下颌孔,下颌小舌和咬肌粗隆。在下颌支后缘与下颌体交界处为下颌角。

舌骨——位于下颌骨后方,借肌肉和韧带与颅相连。分体、大角和小角三部。

(三)颅的整体观:

、顶面观

冠状缝——额、顶骨之间。

骨缝矢状缝——左、右顶骨之间。

人字缝——枕、顶骨之间。

2、后面观

枕外隆凸,乳突和上项线。

、内面观

上矢状窦沟,颗粒小凹,动脉沟,颅前窝,颅中窝及颅后窝。

掌握颅底内面三窝的基本形态结构;

颅前窝最高,由额骨、筛骨和蝶骨小翼构成。有筛孔(通鼻腔)。

颅中窝较低,由蝶骨和颞骨构成。中间部有垂体窝,鞍背(两者统称蝶鞍),视神经管,交叉前沟,颈动脉沟和破裂孔(由此通颈动脉管内口);两侧部有眶上裂(位于蝶骨大、小翼之间,通眶),圆孔,卵圆孔,棘孔,三叉神经压迹,弓状隆起和鼓室盖。

颅后窝最低,由颞骨和枕骨构成。内有枕骨大孔(通椎管),斜坡,内耳门,舌下神经管内口,颈静脉孔,横窦沟及乙状窦沟。

4、底(外)面观

凹凸不平,孔裂多。牙槽弓,骨腭,鼻后孔,犁骨,翼突,翼管,颧弓,下颌窝,关节结节,枕骨大孔,枕髁,乳突,茎突,茎乳孔,颈动脉管外口,颈静脉孔和舌下神经管外口等。

5、侧面观

外耳门,颧弓,颞窝(在颧弓的内上方,为颞肌所占),颞线(为颞窝的上界),颞下窝和翼

眶下裂翼上颌裂蝶腭孔

腭窝(通路多,向前眶;向外侧颞下窝;向内侧鼻腔;向后

圆孔翼管翼腭管→腭大孔

颅中窝,颅底外面;向下口腔)。翼点是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骨质薄弱,内面又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若该处骨折,易损伤动脉而形成颅内血

肿。

6、前面观

该面可见额骨和面颅骨。由上而下分为额区、眶、骨性鼻腔和骨性口腔。

掌握眶的位置和形态结构:

位置在额部下方,上邻颅前窝,下邻上颌窦,内邻筛窦。

形态结构锥体形,一尖一底四壁:

底——朝前外,眶上缘,眶上切迹(孔),眶下缘和眶下孔。

尖——向后内,视神经管(通颅中窝)。

上壁——外侧部有泪腺窝。

内侧壁——最薄,泪囊窝(通鼻泪管一下鼻道)。

下壁——眶下沟,眶下管(通眶下孔)。

外侧壁——与上壁交界处有眶上裂(通颅中窝),与下壁交界处有眶下裂(通颞下窝)。

掌握骨性鼻腔的位置及形态结构:

位置面颅中央,上邻颅前窝,主要由筛板构成;下邻口腔,由骨腭(由上颌骨腭突和腭骨水平板构成)构成;两侧为筛窦,眶和上颌窦。

形态结构不规则形,上窄下宽,被骨性鼻中膈(由筛骨垂直板及犁骨构成)分成左、右两半,前口为梨状孔,后口为一对鼻后孔,鼻腔外侧壁的结构复杂,由筛骨、上颌骨、下鼻甲和腭骨组成,可见上、中、下三个鼻甲,在每个鼻甲的下方有相应的上、中、下鼻道。

掌握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和开口部位:

上颌窦位于上颌骨体内,开口于中鼻道。窦口高于窦底,直立位时不易引流。

额窦位于额骨眉弓的深面,开口于中鼻道前部。

蝶窦位于蝶骨体内,开口于蝶筛隐窝(上鼻甲后方)。

筛窦位于筛骨迷路内,分前、中、后三群,前群和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

骨性口腔的组成:

由上颌骨、腭骨和下颌骨围成。顶——骨腭,前壁及外侧壁——上、下颌骨的牙槽突及牙。

新生儿颅的特征:

脑颅大于面颅,额结节和顶结节明显,各颅盖骨之间的间隙较大,由膜弥补,称为囟。前囟(额囟)和后囟(枕囟)的位置、形状、闭合时间及临床意义。

掌握颅的骨性标志:

枕外隆凸头后正中线处的骨性隆起。

乳突耳廓后面的骨性隆起。

颧弓耳前方的骨性弓。

下颌角下颌体下缘的后端。

下颌头位于耳廓前,颧弓的下方,作张口闭口运动时,下颌头向前、后移动。

眶缘为眶的上、下骨性边界。

眉弓眶上缘内侧半上方的隆起。

眉间两侧眉弓之间。

舌骨在颈前区、甲状软骨(属喉软骨)的上方。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椎孔2、椎间孔、钩椎关节

4、骶管5、脑颅6、面颅

7、翼点8、前囟

二、问答题

、椎骨的一般形态结构如何?

2、颈、胸、腰椎在形态结构上各有什么特征?

、在躯干上可摸到哪些骨性标志?在体格检查时如何计数肋与肋间隙?

4、取一盘椎标本,如何来确定其方位?

5、颅底内面三窝各可见哪些结构?并在标本上一一指认。

6、眶的位置、形态结构及通道?

7、鼻腔的毗邻,在鼻腔各壁上可见哪些结构?

8、鼻旁窦包括哪些?各位于何处?开口在什么地方?

9、在自体上触摸颅的骨性标志。

上肢骨,下肢骨

4学时

一、上肢骨

掌握上肢骨的分部、组成和排列:

上肢带骨

锁骨横于颈胸交界处。

肩胛骨位于胸廓的后面,平第2—7肋高度。

自由上肢骨

近侧部——肱骨在上臂。

中间部

尺骨在前臂的内侧份。

桡骨在前臂的外侧份。

远侧部——手骨

腕骨8块,在腕部排成二列,自桡侧向尺侧,近侧列为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

掌骨5块,自桡侧向尺侧序数。

指骨4节,拇指为2节,其他指为节(近节指骨、中节指骨和远节指骨)。

掌握锁骨、肩胛骨、肱骨、桡骨和尺骨的基本形态及主要结构:

锁骨:“~”形长骨,有两端(胸骨端、肩峰端),末端有关节面,分别与胸骨和肩胛骨构成关节。

肩胛骨:三角形扁骨。

三角——外侧角:有梨形关节面,称关节盂。

上角

下角:平对第7肋。

二面——前面:肩胛下窝。

后面:肩胛冈、冈上窝、冈下窝。

三缘——内侧缘:脊柱缘、薄长。

外侧缘:腋缘,肥厚。

上缘:有肩胛切迹。

二个骨突——肩峰:在肩胛冈的外侧端,是肩部的最高点。

喙突:在肩胛切迹的外侧。

肱骨:长骨。

上端——肱骨头:朝向上、后、内方的半球形隆起,有关节面与肩胛骨的关节盂构的成关节。

大结节:在肱骨头外侧。

小结节:在肱骨头的前下方。

外科颈:在大、小结节下方稍细处,是骨折的好发部位。

体——三角肌粗隆:位于肱骨中部外侧。

桡神经沟:在肱骨体后面,自内上方斜向外下方的浅沟。

下端——内上髁:内侧突起,明显,其后下方有尺神经沟。

外上髁:外侧突起。

肱骨滑车:滑车形关节面,位于内侧,与尺骨滑车切迹构成关节。

肱骨小头:半球形关节面,位于外侧,与桡骨头上面的关节面构成关节。

鹰嘴窝:位于后面的深窝。

桡骨:长骨,上细下粗,在手着地时,是前臂的主要传力骨。

上端——桡骨头,环状关节面,桡骨颈,桡骨粗隆。

体——三棱柱形,内侧缘为骨间缘。

下端——桡骨茎突,尺切迹,腕关节面。

尺骨:长骨,上粗下细。

上端——冠突,鹰嘴,滑车切迹,桡切迹,尺骨粗隆。

体——上/4粗,呈三棱柱形,外侧缘锐利,称骨间缘;下/4细,呈圆柱形。

下端——尺骨头,尺骨茎突。

掌握上肢骨的骨性标志:

锁骨:全长均可摸到。

肩胛骨:

肩胛冈自肩蜂向背部可摸到全长,其内侧平第三胸椎棘突。

肩峰在肩部的外上方。

喙突在锁骨中、外/交界处的下方,深按时可摸到。

肩胛骨下角平对第七肋。

肱骨:

大结节位于肩峰的下方。

内上髁在肘关节内侧的稍上方,突起明显。

外上髁在肘关节外侧的稍上方。

桡骨:

桡骨头:在肘后,肱骨外上髁的下方,回旋前臂时,桡骨头在转动。

茎突低于尺骨茎突,在“鼻烟窝”上方可摸到。

尺骨:

鹰嘴在肘后,伸肘时刚好在肱骨内,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屈肘时此三点呈等腰三角形。

茎突前臂旋前时,于尺骨头下方可摸到。

腕骨:

腕桡侧隆起由舟骨,大多角骨结节构成。在腕前桡侧。

腕尺侧隆起由豌豆骨、钩骨构成,在腕前尺侧。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肱骨外科颈2、桡神经沟

、尺神经沟4、腕骨沟

二、问答题

、上肢骨包括哪些?锁骨有何功能?

2、上肢各骨的形态结构如何?

、肱骨、桡骨和尺骨上各有哪些关节面?各与何骨相关节?

4、在肩部、肘部及腕部各可摸到哪些骨性标志?

二、下肢骨

掌握下肢骨的分部,组成及排列:

髂骨

下肢带骨坐骨合成一髋骨,位于臀部。

耻骨

近侧部——股骨在大腿部。

髌骨位于膝前。

自由下肢骨

中间部

胫骨位于小腿的内侧份。

腓骨位于小腿的外侧份。

远侧部——足部

跗骨7块,后列为跟骨(在下方)和距骨(在上方);中间为

舟骨,前列自内侧向外侧为第、2、楔骨及骰骨。

跖骨——5块,自内侧向外侧序数。

趾骨——4节,趾2节,其他趾节。

掌握髋骨、股骨、胫骨、腓骨的基本形态及主要结构:

髋骨:不规则形扁骨,由髂、耻、坐骨合成。在三骨会合处的外侧面有髋臼;耻、坐骨围成

闭孔;髂、耻骨交界处有髂耻隆起。

髂骨——髂骨翼,髂嵴,髂结节,髂前、后上、下棘,髂窝,弓状线,坐骨大切迹,耳状面、髂粗隆。

耻骨——耻骨梳、耻骨结节(位于耻骨梳前端)、耻骨联合面、耻骨嵴。

坐骨——坐骨棘、坐骨小切迹、坐骨结节。

股骨:全身最粗大的长骨,其长度约为身高的4/。

上端——股骨头:球形,朝向前、上、内方,其关节面与髋臼构成关节。

股骨头凹:在关节面的中心附近。

股骨颈:股骨头下外侧稍细处,颈与体相交成约0‘的角。

大转子颈、体交界处,位于其外上方。

小转子:颈、体交界处,位于其内后方。

转子间线:在大、小转子之间(前面)。

转子间嵴:在大、小转子之间(后面)。

体——稍向前弓曲,后面有纵行骨嵴,名粗线,粗线下端分叉处——腘面,臀肌粗隆;粗线向大转子延续处。

耻骨肌线:粗线向小转子延续处。

下端——内侧髁宽广外侧髁狭长(其前、下、后面均有关节面,与髌骨、胫骨相关节)

髌面:外、内侧髁前方的关节面彼此相连而成。

内上髁:内侧髁的内侧面最突起处,内上髁上方的小突起,称收肌结节。

外上髁:外侧髁的外侧最突起处。

胫骨:三棱柱状,为承重的粗大长骨。

上端——内、外侧髁:上有关节面与股骨内、外侧髁相关节。

髁间隆起:两髁之间向上的隆起。

胫骨粗隆:在上端前面的粗糙隆起。

腓关节面:与腓骨头相关节。

体——胫骨前嵴:自胫骨粗隆向下,全长均可摸到。

下端——下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

内踝:内侧份向下伸出的突起。

腓骨:细长。

上端——腓骨头、腓骨颈。

体——内侧缘为骨间缘。

下端——外踝:三角形。

掌握下肢骨的骨性标志:

髋骨:

髂嵴全部可在体表摸到,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平第4腰椎棘突尖。

髂前上棘髂嵴前端。

髂后上棘髂嵴后端。

耻骨结节耻骨联合外侧。

坐骨结节为坐骨最低处,坐时与凳面接触。

股骨:

大转子股上部外侧,当外旋髋关节时可摸到在皮下转动的大转子。

内侧髁

外侧髁

髌骨:位于膝关节前方。

胫骨:

胫骨粗隆髌骨下缘四横指处,伸膝时显而易见。

胫骨前嵴胫骨前方的一条锐嵴,其上2/位于皮下,易摸到。

内踝踝关节内侧的隆起。

腓骨:

腓骨头为腓骨上端。

外踝踝关节外侧的隆起,低于内踝。

跗骨:

跟骨结节足跟处。

舟骨粗隆内踝的前下方。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髋臼切迹2、闭孔、收肌结节

二、问答题

、髋骨的组成?在体表可触及髋骨的骨性标志有哪些?

2、股、胫、腓骨上各有哪些关节面?各与何骨相关节?

、在体表可触及自由下肢骨的骨性标志有哪些?

4、跗骨包括哪些?如何排列的?

骨连结总论,骨连结各论

4学时

第二章关节学第一节总论

一、直接连结

两骨相对面或相对缘借纤维结缔组织或软骨直接连结,其间无间隙,不能活动或仅有少许活动。包括纤维连结、软骨连结和骨性连结三种类型。

二、间接连结(关节)

掌握关节的构造

关节的构造包括二部分:

、基本构造——每个关节都具备。

关节面表面覆有关节软骨(多数为透明软骨),具有弹性,能承受负荷及吸收震荡。

关节囊由外层(纤维层)和内层(清膜层)所组成。滑膜不覆盖关节软骨。

关节腔由关节软骨和滑膜层所围成的腔隙,内含少量滑液,腔内为负压。

2、辅助结构——适应某些关节的特殊功能需要而出现。

韧带有囊内、囊外韧带之分。

关节盘位于两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板。

关节唇附着于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

关节的运动:

关节的运动与关节面形态有密切关系,基本上分屈、伸;内收、外展;旋转和环转。

关节的分类:

按构成关节的骨数(单关节、复关节)。

按运动轴的数及关节面形态;

()单轴关节

屈戍关节,又名滑车关节。

车轴关节,关节面呈圆柱状。

(2)双轴关节

椭圆关节,关节面呈椭圆形。

鞍状关节,关节面呈马鞍状。

()多轴关节

球窝关节,两个关节面差异较大。

杵臼关节,两个关节面差异较小。

平面关节,关节面接近平面。

按关节运动方式(单动关节、联合关节)

关节的X线象的基本特征:

关节面光滑整齐,关节间隙清晰、宽度均匀(,由关节软骨和关节腔共同构成)。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纤维连结2、关节软骨、滑膜襞

4、旋前5、旋后

二、问答题

、关节的特点是什么?它的基本构造和辅助结构各有哪些?各有什么功能?

2、多轴性关节有几个运动轴?能作哪些运动?

、车轴关节、球窝关节、杵臼关节各有什么特点?

第二节中轴骨骼的连结

一、躯干骨的连结

(一)脊柱

掌握脊柱的组成:

脊柱位于背部正中,由骨(24个椎骨、块骶骨及块尾骨)及连结(韧带、推间盘及关节

突关节)组成。

椎骨的连结:

相邻椎体之间:椎间盘、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参与椎管壁的构成)。

相邻椎弓板之间:黄韧带(参与椎管壁的构成)。

相邻横突之间:横突间韧带。

相邻棘突之间:棘间韧带、棘上韧带、项韧带。

相邻关节突之间:关节突关节(椎间关节)。

掌握椎间盘的形态、构成、功能及临床意义:

椎间盘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

形态:与椎体形状一致,但各部厚度不一。

构成:外部为纤维环;内部为柔软而富有弹性的髓核。

功能:()牢固连结相邻的椎体;(2)椎间盘坚固而富有弹性,可承受压力、减缓冲击以保护脑髓;()有利于脊柱向各个方向运动(注意髓核在脊柱作各种运动时的移动情况)。

临床意义:纤维环的后份最薄,当其破裂时,髓核可从后外侧脱出,突入椎管或椎间孔,产生压迫脊神经症状。

掌握脊柱的整体观和功能:

前面观:椎体和椎间盘自上而下(到骶骨上份为止)逐渐增大(与重力承担不断增加有关)。

后面观:各部棘突的形态不同。

侧面观:椎间孔、四个生理性弯曲(有何生理意义?)。

脊柱具有支持、保护及运动(各部运动性质和范围不同,运动灵活区与稳定区交界处易受损伤)的功能。

(二)胸廓

掌握胸廓的组成及功能:

组成

骨胸骨,十二对肋及十二个胸椎。

骨连结肋软骨与胸骨的连接、肋骨与胸椎的连结(肋椎关节)和椎间盘。

功能保护胸腹腔脏器,参与呼吸运动。

肋与椎骨的连结:

肋椎关节

肋头关节——肋头关节面与相应胸椎的肋凹构成。

肋横突关节——肋结节关节面与相应的横突肋凹构成。

肋与胸骨的连结:

第肋前端与胸骨之间——软骨连结。

第2—7肋前端与胸骨之间——胸肋关节。

第8—0肋前端各与上位肋软骨构成肋弓。

掌握胸廓的整体观:

近似圆锥形,上窄下宽,横径大于前、后径,有上、下两口,上口由胸骨柄上缘,第一对肋及第一胸锥体围成;下口由胸骨剑突、肋弓、第十一肋、第十二肋及第十二胸椎围成。年龄、性别、生活条件及疾病等因素均可影响胸廓的形态。

二、颅的连结

各颅骨之间大多以缝或软骨结合,舌骨以韧带与颅底相连,仅下颌骨与颈骨构成颞下颌关节。

掌握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方式:

组成下颁头及颞骨的下颌窝和关节结节。

结构特点关节面覆盖纤维软骨,关节囊松驰,关节囊内有关节盘,将关节腔分成上下两部。囊的外侧有韧带加强。

运动方式颞下颌关节属联合关节,可作张口、闭口、前伸、后退及侧方运动。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椎间盘2、肋间隙、肋弓

二、问答题

、脊柱的位置及功能如何?

2、脊柱由何构成(要求骨及其连结)?

、脊柱在整体观时有何形态特点?

4、椎间盘的形态结构?具有什么功能?有何临床意义?

5、胸廓由何构成(要求骨及其连结)?在形态上有何特点?

6、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方式?

第三节附肢骨骼的连结

一、上肢骨的连结

(一)上肢带骨的连结

胸锁关节——由锁骨胸骨端与胸骨的锁骨切迹,第肋软骨构成,为上肢与躯干间的唯一连结,有关节盘,可作三轴性运动。

肩锁关节——肩峰与锁骨肩峰端构成,活动度小。

喙肩韧带——连结于喙突与肩峰之间,它与肩峰、喙突共同构成喙肩弓,架于肩关节上方,有防止肱骨头向上脱位的作用。

(二)自由上肢骨的连结

掌握肩关节的形态、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方式:

形态:球窝关节。

组成: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

结构特点:头大盂小,关节面差大,有盂唇加深关节窝,关节囊薄而松弛,下壁更为薄弱,关节囊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

运动方式:三轴性运动,围绕冠状轴作屈、伸;矢状轴作收、展;垂直轴作旋内和旋外,以及环转运动。

掌握肘关节的形态、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方式:

形态:蜗状关节。

组成:肘关节属复关节,由三部组成:

肱尺关节——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成(滑车关节)。

肱桡关节——肱骨小头与桡骨关节凹构成(球窝关节)。

桡尺近侧关节——桡骨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的桡切迹构成(车轴关节)。

结构特点:六个关节面包在一个关节囊内;关节囊前后部松弛,两侧有韧带加强;在桡骨头周围有桡骨环状韧带,附着于尺骨桡切迹的前、后缘。注意该韧带的功能。

运动方式:一轴性屈伸。

掌握前臂骨间的连结:

、桡尺近侧关节:参与肘关节的组成。

2、前臂骨间膜:连结桡、尺骨骨干的坚韧纤维膜,当前臂处于旋前旋后的中间位时,骨间膜最紧张,其宽度最大。

、桡尺远侧关节:由桡骨的尺切迹与尺骨头的环状关节面构成。关节囊薄弱,与桡腕关节间有关节盘(三角形的纤维软骨板,附着于桡骨的尺切迹——尺骨茎突)隔开。

桡尺近侧关节和桡尺远侧关节是联合车轴关节,可作前臂的旋前(前臂的旋内,手背向前,桡、尺骨交叉)和旋后(前臂的旋外,手背向后,桡、尺骨并列)运动。其旋转轴可用通过桡骨头中心一三角关节盘尖的连线为代表,桡骨头围绕此轴在原位旋转,而桡骨下端则携带手围绕尺骨头旋转。

手部各关节:

掌握桡腕关节的形态、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方式:

形态:椭圆关节。

组成:桡骨腕关节面、关节盘与舟骨、月骨、三角骨构成。

结构特点:尖节囊松驰,关节囊的前、后、内侧、外侧均有韧带加强。

运动方式:二轴性运动,屈、伸、收、展及环转。

腕间关节:由近侧列腕骨与远侧列腕骨组成。属微动关节

腕掌关节:由远侧列腕骨与掌骨底组成。属微动关节,但拇指的腕掌关节为鞍状关节,能作屈、伸、收、展对掌及环转运动。

掌骨间关节:在第2—5掌骨底之间,关节腔与腕掌关节腔交通。

掌指关节:由掌骨小头与近节指骨组成。能屈、伸、收、展。

指关节:包括近侧指间尖节(近节与中节指骨构成)和远侧间关节(由中节与远节指骨构成),

能屈、伸。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喙肩弓2、对掌运动

二、问答题

、上肢骨与躯干骨之间是如何连结的?

2、肩、肘、桡腕关节的组成和结构特征有哪些?各能作哪些运动?

、前臂的旋转运动产生于什么关节?在前臂旋前和旋后时,桡、尺骨的相互位置关系有何变化?

4、拇指腕掌关节的组成、形态、结构特点和运动方式?

5、手部包括哪些关节?其形态和功能如何?

二、下肢带骨的连结

(一)下肢带骨的连结

耻骨联合——由两侧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连结而成,其上、下各有韧带加强。

骶骼关节——由骶骨和髋骨的耳状面构成。对合紧密,关节囊紧张,周围有坚强的韧带,连结牢固。活动范围小。

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连结骶骨、尾骨和髋骨,将坐骨大,小切迹围成坐骨大孔和小孔。

掌握骨盆bonypelvis

的组成、功能、大小骨盆界线、性差及骨盆的测量标志:

组成:左、右髋骨、骶尾骨及骶髂关节、耻骨联合、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

功能:连结躯干和下肢的桥梁,有效地传递重力和保护盆腔内器官。

分部:以界线(骶骨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和耻骨联合上缘)为标志,分为大骨盆和小骨盆。

性差:女性骨盆与妊娠,分娩有关,具体性差见教材。

活体测量骨盆标志:髂嵴,髂前上棘,耻骨联合,坐骨结节。

(二)自由下肢骨的连结:

掌握髋关节的形态,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方式:

形态:杵臼关节。

组成:股骨头与髋臼。

结构特点:髋臼边缘有髋臼唇加深了关节窝,使股骨头深嵌于窝内;关节囊坚厚,一端附于髋臼周缘,另一端达股骨颈,在前壁包绕股骨颈的全长,而后壁仅包绕股骨颈内侧2/(故股骨颈骨折有囊内和囊外之分)。髋关节有坚强的髂股韧带(髂前下棘→转子间线),限制髋关节过伸。在关节囊内有股骨头韧带(髋臼横韧带→股骨头凹),髋臼横韧带(架于髋日切迹)。

运动方式:三轴性运动。

掌握膝关节的形态,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方式:

形态:屈戍关节。

组成: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髁以及髌骨。

结构特点:关节囊坚韧.韧带多,囊内韧带有前、后叉韧带(防止胫骨向前、后移位),囊外韧带在前方有髌韧带,内侧有胫侧付韧带,外侧有腓侧付韧带,后方有腘斜韧带。关节腔内有二块半月板,外侧关月板呈“O”形,内侧半月板较大,呈“C”形,其周缘中份与胫侧副韧带紧连。翼状襞。髌上囊。

运动方式:主要为屈伸,在屈膝时由于侧副韧带松驰,稍可作旋转运动。

小腿骨间的连结:

上端为胫腓关节(微动)。

胫、腓骨骨干之间有小腿骨间膜。

下端在胫、腓骨之间有坚强的胫腓韧带使之牢固结合。

足部各关节:

掌握踝关节的形态: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方式:

形态:屈戍关节。

组成:胫、腓骨下端和距骨滑车。

结构特点:关节面前宽后窄;关节囊前后松驰,两侧有侧副韧带加强(内侧为三角韧带,坚强;外侧为外侧副韧带,较薄弱)。

运动方式:一轴性作背屈(足尖向上)和跖屈(足尖向下)运动。

跗骨间关节:主要包括距跟关节、距跟舟关节和跟骰关节(后两关节合成跗横关节)。距跟关节和距跟舟关节在机能上为联合关节,可使足内翻(提起足的内仅,J缘)和外翻(提起足的外侧缘)。

跗跖关节:由第、2、楔骨和骰骨与5个跖骨底构成,微动。

跖趾关节:跖骨头和近节趾骨底组成。屈、伸、收、展。

趾关节:趾骨间的关节,屈伸运动。

掌握足弓的组成及功能:

组成:由跗骨、跖骨及足底的韧带、肌腱共同组成。

足弓

纵弓

内侧纵弓一由跟、距、舟、三块楔骨及第-跖骨构成

外侧纵弓一由跟、骰和第4—5跖骨构成。

横弓一由骰骨、三块楔骨和跖骨构成。

功能:足弓具有弹性,可缓冲震荡;足弓使重力分散到足跟,第跖骨头和第5跖骨头三点,以保证直立时足底着地支持的稳定性;足弓可以保护足底的血管、神经免受压迫。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耻骨联合2、闭膜管、足弓

4、跗横关节5、髌上囊6、内翻

二、问答题

.下肢带骨与躯干骨之间是如何连结的?

2、在标本上观察脊柱与下肢带骨之间的韧带。

、髋、膝、踝关节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有哪些?各能作什么运动?

4、足处于何种位置上,踝关节最不稳固?为什么?

5、归纳全身哪些关节有关节盘或关节唇?

6、骨盆是如何组成的(要求骨及连结)?大、小骨盆的分界线是什么?小骨盆的上、下两口各由何围成?女性骨盆有何特征?在活体测量骨盆时,要应用到的有关骨性标志有哪些?

7、膝关节具有哪些辅助装置?请分别说明他们的具体位置、形态及功能。

肌学总论,头颈肌,躯干肌

4学时

第三章肌学

第一节总论

肌肉一般附着于骨,可随人的意志而收缩,故又称骨胳肌或随意肌。它在人体内分布广泛,约占体重的40%。

一、肌的形态和构造

肌肉由肌腹和肌腱两部分构成。

肌腹——主要由横纹肌纤维组成,色红,柔软,有收缩能力。肌腹外包有肌外膜。由肌外膜发出若干纤维隔进入肌腹内将其分为割为较小的肌束,包被肌束的结缔组织称肌束膜。肌束内每条肌纤维还包有肌内膜。

肌腱——主要由平行的胶原纤维束构成,色白,强韧,无收缩能力。位于肌腹的两端,附着于骨。

肌的形态多种多样,按外形:分长肌(多见于四肢)、短肌(多位于躯干深层)、扁肌(多见于胸腹壁)、轮匝肌(在孔裂周围)。

二、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

肌肉附着于两块以上的骨,中间跨过一个或多个关节,收缩时牵动骨而产生运动。

起点:肌肉在固定骨上的附着点。多附于身体的正中线或肢体的近侧。

止点:肌肉在移动骨上的附着点,多附于身体远离正中线或肢体的远侧。

肌肉的起、止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置换。

肌肉收缩时,肌腹缩短变粗。大多数肌是通过骨骼的杠杆运动来表现出不同的动作。

肌肉大多配布在关节的周围,每个运动轴的相对侧配布有两组作用相反的肌肉,每个动作都是由好多肌肉共同来完成的。

原动肌:起主要作用的肌肉;

协同肌:与原动肌机能相同的肌肉;

拮抗肌:在同一关节的两侧作用相反的肌肉。

固定肌:对附近关节起固定作用,以防原动肌产生不必要的动作。

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上述四组肌肉互相协调又互相配合。

肌肉的工作:

静力工作:使身体各部之间保持一定的姿势,取得相对的平衡。

动力工作:如伸手取物、行走和奔跑等动作。

肌可根据其形状(如三角肌)、位置(如肋间肌)、起止点(如胸锁乳突肌)、作用(如旋后肌)及肌束走向等命名。

三、肌的辅助装置

肌的辅助装置位于肌肉周围,具有保护肌肉和辅助肌肉活动的作用。包括:

、筋膜:分两种。

浅筋膜一即脂肪及组织

深筋膜一包囊肌肉;并随肌肉的分层而分层,能保护肌肉免受摩擦,分隔肌群,以保证各肌能单独活动。

2、滑液囊:位于肌腱与骨面接触处,以减少两者间的摩擦。

、腱鞘:套在长腱表面的鞘管,有固定及减少摩擦的作用,由内层(腱滑液鞘)和外层(腱纤维鞘)构成。前者又分为脏、壁两层,两层相互移行处构成腱系膜。

4、籽骨:由肌腱骨化而成,有消除肌腱与骨面之间的摩擦及加大肌的作用。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肌腹2、肌束、固有筋膜

4、肌间隔5、滑膜囊6、支持带

二、问答题:

、一块肌肉由哪些部分构?

2、何谓肌肉的起止点?它们是固定不变的吗?

、骨骼肌在体内是如何配布的?

4、腱鞘存在于何处?它是由何组成的?有何功能?

第二节躯干肌

一、背肌

掌握背部主要肌肉的名称、位置及功能:

背肌

背浅肌----位于躯干背面浅层(自棘突→上肢带骨或肱骨),主要有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菱形肌等。

背深肌----在脊柱两侧,短的在深部,长的位置较浅,活动脊柱。主要的背深肌为骶棘肌(竖脊肌)。

斜方肌:位于项部和背上部,自枕骨、颈、胸椎棘突→肩胛冈、肩峰及锁肩峰端。有耸肩,使肩胛骨向中线靠拢的作用。

背阔肌:位于背下部,自脊柱下半段的棘突、髂嵴→肱骨小结节嵴。有使肩关节后伸、内收和内旋的作用。肩胛提肌:在斜方肌深面,自上4个颈椎横突→肩胛骨内侧角。有上提肩胛骨的作用。

菱形肌:在斜方肌深面,自颈椎(6,7)及胸椎(—4)棘突→肩胛骨脊柱缘。使肩胛骨向内上方。

竖脊肌:是背肌中最长、最大的肌,纵行于脊柱沟内,自骶骨、髂嵴后部→肋骨、乳突。使脊柱后伸和仰头。

胸腰筋膜:分浅、深两层,包裹在竖脊肌的周围,形成肌鞘。

二、颈肌

掌握颈肌的分层、分群及功能:

颈肌

颈浅肌

颈阔肌。属皮肌,收缩时拉口角向下。

胸锁乳突肌。

舌骨肌群

舌骨下肌群

浅层——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

深层——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

舌骨上肌群

两侧——二腹肌、茎突舌骨肌。

中间——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深)。

颈深肌

外侧群——前、中、后斜角肌。

内侧群——椎前肌。有屈头、屈颈作用。

胸锁乳突肌:大部分为颈阔肌所盖,以二头起自胸骨柄及锁骨胸骨端,斜向后上方、止于乳突。一侧收缩时使头向同侧屈,脸转向对侧并向上仰。两侧收缩时使头后仰。

舌骨上肌群:位于舌骨和下颌骨之间,有上提舌骨的作用。当舌骨固定时有张口作用。

舌骨下肌群:在颈部中线的两旁、喉和甲状腺的前方,有下拉舌骨的作用。

斜角肌:起自颈椎横突,分别止于第一肋(前、中斜角肌)及第二肋(后斜角肌)。有上提第一、二肋的作用(深吸气)。前、中斜角肌止点之间有斜角肌间隙,内有臂丛神经及锁骨下动脉通过。

三、胸肌

掌握胸肌的位置、名称及功能:

胸肌

胸上肢肌——自胸廓外面呻上肢带骨或肱骨,包括胸大肌、胸小肌和前锯肌。

胸固有肌——参与胸壁的构成,有肋间内、外肌。

胸大肌:位于胸廓前上部的皮下:自锁骨的内侧半、胸骨和上部肋软骨→肱骨大结节嵴。

有使肩关节前屈、内收、内旋的作用。

胸小肌:位于胸大肌的深部,自—5肋→肩胛骨喙突。使肩胛骨向前下。

肩胛骨前面

前锯肌:贴在胸廓的侧壁,自上九肋肩胛骨的脊柱缘。使肩胛骨向前。

肋间外肌:位于肋间隙浅层,纤维自后上→前下,在肋间隙前部呈膜性。提肋(吸气)。

肋间内肌:在肋间外肌的深面,纤维向内上方,在肋角以后呈膜性。降肋(呼气)。

四、膈

掌握膈的位置、形态及功能:

位置:位于胸腹腔之间,构成胸腔底、腹腔顶。

形态:穹隆形的宽阔扁肌,周围为肌性部,中央为腱性部。按膈肌的起点不同可分为三部:()胸骨部(剑突后面);(2)肋部(下六对肋);()腰部(—腰椎)。三部均止于中心腱。

膈上有三个裂孔:

、主动脉裂孔:在第2胸椎前方,有主动脉、胸导管通过。

2、食管裂孔:平第0胸椎高度,在中心腱后后缘附近,有食管、迷走神经通过。

、腔静脉孔:平第8胸椎高度,在中心腱上,有下腔静脉通过。

膈的各部起点之间留有三角形的小腔隙,为膈的薄弱区域,腹腔脏器可能经此突入胸腔,形成膈疝。

功能:.为重要的呼吸肌;

2.与腹肌共同收缩,可增加腹内压。

五、腹肌

掌握腹肌的分群、层次、位置及功能:

腹肌位于胸廓下缘与骨盆之间,分前外侧群(构成腹腔的前外侧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和后群(位于腹腔后壁,包括腰方肌和腰大肌)。

腹外斜肌位于胸下部和腹部的前外侧皮下,是腹肌中最宽大的扁肌,外半部是肌腹,内半部是腱膜。起自下8肋,向前止于腹白线,后部纤维止于髂嵴。肌纤维自后上→前下方。

腹内斜肌在腹外斜肌深面,起自胸腰筋膜、髂嵴及腹股沟韧带的外侧/2,止于腹白线及下肋。肌纤维方向自后下→前上方。

腹横肌在腹内斜肌深面,起自下6肋软骨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及腹股沟韧带的外侧/,止于腹白线。

腹直肌位于腹前正中线两侧,为腹直肌鞘所包裹,起自耻骨嵴,止于剑突和第5—7肋软骨。肌的全长有—4条横行的腱划所中断。前屈脊柱。

腹前外侧群肌肉有保护腹腔脏器,增加腹内压及使脊柱前屈、侧屈和旋转的作用。

腰方肌位于腰椎两侧,髂嵴→第2肋,侧屈脊柱。

腰大肌位于腰方肌的前面,自腰椎体→股骨小转子。使脊柱侧屈。

腹部的局部结构:

腹直肌鞘由三层阔肌的腱膜所构成,包裹腹直肌。注意在弓状线上、下的不同。

白线位于剑突与耻骨联合之间,由三层阔肌的腱膜交织而成,其中部有脐环。

腹股沟韧带由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而成,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其内侧端有一部分纤维向下延止于耻骨梳,称为腔隙韧带(陷窝韧带)。

腹股沟管浅环在耻骨结节外上方,是腹外斜肌腱膜形成的三角形裂孔。

腹股沟镰由腹内斜肌腱膜与腹横肌腱膜会合而成,止于耻骨梳的内侧端。

腹股沟管位于腹前壁的下部,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是腹肌和腱膜之间的潜在性间隙。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有二口四壁:

管的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环。

管的内口称腹股沟管深环,(为贴在腹横肌内面的腹横筋膜向外的突口)位于腹股沟韧

带中点上方约.5厘米处。

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内斜肌。

后壁为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

上壁为腹内斜肌、腹横肌的下缘肌纤维。

下壁为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管为腹壁薄弱区,在病理情况下,腹腔内容物可经该处突出而形成腹股沟疝。

掌握躯干部的肌性标志:

斜方肌

背阔肌其下缘参与形成腋后襞。

竖脊肌在脊柱两旁呈纵行隆起。

胸锁乳突肌当颈转向对侧时,在颈部可见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的长条形肌肉隆起。

胸大肌其下缘参与形成腋前襞。

前锯肌在胸部侧面,发达者可见其肌齿。

腹直肌腹前正中线两侧的纵形隆起,肌肉发达者可见横纹即腹直肌踺划。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斜角肌间隙2.胸腰筋膜.白线

二、问答题

.躯干肌包括哪些?颈部的重要肌性标志是什么?

2.当肩胛骨固定时,一侧斜方肌收缩,将产生什么动作?当该肌麻痹时,不能做何活

动?

.使肱骨内收、旋内,并可引体向上的是什么肌?

4.腹前外侧壁由哪些肌肉构成?它们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

5.膈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如何?

6.与呼吸运动有关的肌肉有哪些?

7.腹外斜肌腱膜形成哪些结构?

8.胸锁乳突肌的位置、方向及作用?若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将出现什么情况?

9.胸肌包括哪些?各有什么作用?

0.腹直肌鞘的构成?在半环线上下,鞘壁的构造有何不同?

.腹股沟管的位置及组成?

第三节头肌

头肌分面肌和咀嚼肌两部分

一、面肌

面肌的特点:

.面肌属于皮肌,位于浅筋膜内;

2.肌束短小、薄弱,呈环形、辐射形;分布于面部裂孔的周围;

.面肌大多起于面颅骨,止地皮肤,收缩时牵引皮肤,使皮肤出现皱折,改变眼裂、口裂

的形状以表达感情,并参与语言和咀嚼等活动。

主要面肌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颅顶肌由前后两个肌腹及其间的帽状腱膜构成。额腹位于额部皮下,枕腹位于枕部皮下,前者可提眉并使前额皮肤出现皱纹,后者可向后牵拉帽状腱膜。

眼轮匝肌:位于眶周,闭合眼睑,同时可扩张泪囊,使泪液经鼻泪管→鼻腔。

颊肌:位于面颊深部,使唇、颊紧贴牙齿,帮助咀嚼和吸吮。

口轮匝肌:位于口周,闭口。

二、咀嚼肌

掌握咀嚼肌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咀嚼肌,强而有力,作用于颞下颌关节,共有四对:

肌名

位置

起止点

作用

咬肌

下颌支外侧面

颧弓→咬肌粗隆

上提下颌骨

翼内肌

下颌支内侧面

翼突窝→下颌角内面

颞肌

颞窝内

颧弓深面

颞窝下颌骨冠突

上提下颌骨,后部肌束收缩使下颌骨向后。

翼外肌

颞下窝内

翼突外侧板、蝶骨大翼下面→

下颌颈

一侧收缩使下颌骨向对侧运

动,两侧收缩使下领骨向前。

掌握头部的肌性标志:

颞肌:咬紧牙齿,于颧弓上方可摸到坚实的隆起。

咬肌:咬紧牙齿,于颧弓下方可摸到坚实的隆起。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颅顶肌2.咀嚼肌

二、问答题

.运动颞下颌关节的肌肉有哪些?它们各位于何处?

2.如何触摸头部的肌性标志?

.面肌有何结构特点?

上肢肌,下肢肌,内脏总论,消化系

4学时

第四节上肢肌

一、上肢带肌

掌握上肢带肌的名称、位置和主要作用:

上肢带肌起自上肢带骨,止于肱骨,作用于肩关节,并增强肩关节的稳固性。包括:

三角肌位于肩部皮下,使肩部呈圆隆形,自肩胛冈、肩峰和锁骨肩峰端→肱骨三角肌

粗隆。外展肩关节。

冈上肌位于冈上窝内,斜方肌深面,自冈上窝→大结节上部。外展肩关节。

冈下肌在冈下窝内,自冈下窝→大结节中部。外旋肩关节。

小圆肌在网下肌下方,自肩胛骨腋缘的背面→大结节下部。外旋肩关节。

大圆肌在小圆肌下方,自肩胛骨下角→小结节嵴。

内收、内旋、后伸肩关节。

肩胛下肌在肩胛下窝内,自肩胛前面→小结节。内收、内旋肩关节。

二、臂肌

掌握臂肌的分群、分层及作用:

臂肌主要运动肘关节,分前后两群:

肱二头肌

浅层

前群(屈肌)喙肱肌

臂肌深层肱肌

后群(伸肌)肱三头肌

肱二头肌位于上臂前面,肌腹呈梭形,有长、短二头。长头以腱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通过肩关节囊,经结节间沟穿出,短头起于喙突,两头移行为肌腹,向下止于桡骨粗隆。主要作用为屈肘关节并使前臂旋后。

喙肱肌位于肱二头肌上半的内侧,自肩胛骨喙突→肱骨中部内侧。使肩关节前屈和内收。

肱肌在肱二头肌下半的深面,自肱骨下半前面→尺骨粗隆。屈肘关节。

肱三头肌位于上臂后面,起端有三个头:长头以健起于盂下结节,外侧头起自肱骨后面桡神经沟以上部分;内侧头起自桡神经沟以下部分。三个头在下方以一共同腱止于尺骨鹰咀。伸肘关节。

三、前臂肌

前臂肌位于桡、尺骨的周围,分前、后两群,共20多块,多数为具有长肌腱的长肌,肌腹位于近侧,细长的腱位于远侧,故前臂的上半部膨隆,而下半部逐渐变细。

掌握前臂肌的分群、分层、排列和作用:

前群主要为屈腕、屈指及前臂旋前的肌肉,位于前臂的前面及内侧共九块,分四层排列:

第一层由外侧→内侧依次为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

肱桡肌自肱骨外上髁上方→桡骨茎突。屈肘关节。

旋前圆肌自肱骨内上髁→桡骨中部外侧面。前臂旋前。

桡侧腕屈肌自肱骨内上髁→第2掌骨底。屈腕关了并外展。

掌长肌有细长的腱,自内上髁→掌腱膜。屈腕。

尺侧腕屈肌自内上髁→豌豆骨。屈腕关节并内收。

第二层为指浅屈肌。

分成四条腱,通过腕管入手掌

指浅屈肌自内上髁第2—5指的中节指骨底。屈近侧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腕关节。

第三层为拇长屈肌、指深屈肌。

豌管

拇长屈肌自桡骨及骨间膜拇指末节指骨底。屈拇指。

分成四条腱,通过腕管入手掌

指深屈肌自尺骨及骨间膜第2—5指的末节指骨底。屈指、屈腕。

第四层为旋前方肌。

旋前方肌自尺骨下/4前面→桡骨下/4前面。前臂旋前。

后群主要为伸腕、伸指及使前臂旋后的肌肉,位于前臂的后面及外侧,共有十块,分两层排列:

浅层以伸肌总腱起自肱骨外上髁,自外侧向内侧为:

桡侧腕长伸肌止于第2掌骨底。伸腕并外展。

桡侧腕短伸肌止于第掌骨底。伸腕并外展。

指伸肌以四条腱分别止于2—5指的中节及末节指骨底。伸腕、伸指。

小指固有伸肌止于小指中,末节指骨底。伸小指。

尺侧腕伸肌止于第5掌骨底,伸腕并内收。

深层有五块:

旋后肌位于近侧部,自肱骨外上髁,尺骨→桡骨上部。前臂旋后。

在旋后肌下方还有四块肌肉,均起于桡、尺骨及骨间膜背面,自外侧向内侧为:

拇长展肌止于第掌骨底。外展拇指。

拇短伸肌止于拇指近节指骨底。伸拇指掌指关节。

拇长伸肌止于拇指末节指骨底。伸拇指。

食指固有伸肌止于食指中节指骨。伸食指。

四、手肌

手肌的分群、位置及功能:

外侧群位于手掌拇指侧构成隆起称鱼际。有四块(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拇指对掌肌及拇收肌),使拇指展、屈、对掌、内收。

内侧群位于手掌小指侧,形成的隆起称小鱼际。作用于小指。

中间群位于掌心,包括四块蚓状肌和7块骨间肌:

掌指关节挠侧

蚓状肌起自指深屈肌腱第2—5指背面的指背腱膜。屈掌指关节,伸指间关节。

骨间肌分骨间背侧肌(4块,使第2,4指离开中指)及骨间掌侧肌(块,使2、4、5指向中指靠扰)。

五.上肢局部记载

.腋窝:

位置——胸廓侧面与臂上部之间。

组成——腋窝为锥体形空隙、有顶、底和前、后、内侧、外侧四壁。顶由锁骨、第肋,肩胛骨上缘围成;底由腋筋膜构成;前壁为胸大、小肌,后壁为肩胛下肌、背阔肌、大圆肌,内侧壁为前锯肌,外侧壁为喙肱肌及肱二头肌短头。

通过内容——臂丛神经、腋血管,还有脂肪、淋巴结等。

2.四边孔和三边孔:

三边孔是肱三头肌长头内侧的间隙,有旋肩胛动脉通过。四边孔是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的间隙,有旋肱后动、静脉和腋神经通过。

.肘窝:

位置——肘关节前面。

边界——内侧为旋前圆肌,外侧为肱桡肌。

内容——自外侧向内侧为肱二头肌腱、肱动脉及其分支、正中神经等。

4.腕管:

位置——腕掌侧面。

组成——由腕骨和架于腕桡侧隆起及腕尺侧隆起之间的屈肌支持带围成。

内容——九条肌腱(指浅、指深屈肌腱各4条及条拇长屈肌腱)及一条神经(正中神经)。

掌握上肢有肌性标志:

三角肌

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桡侧腕屈肌腱桡侧。

掌长肌腱握拳屈腕时,在腕掌面的中间。

尺侧腕屈肌腱尺侧。

腕背侧肌腱拇指伸直、外展时,自桡侧+尺侧依次可见拇长展肌腱、拇短伸肌腱和拇长伸肌腱,后二者之间为解剖鼻烟窝。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腕管2.鱼际肌.肘窝

二、问答题

.运动肩关节的肌肉有哪些?其中哪些肌肉的腱纤维编入肩关节囊壁?对肩关节起何作用?

2.运动肘关节的肌肉有哪些?

.运动桡腕关节的肌肉有哪些?

4.前臂的旋前、旋后运动各有哪些肌肉参加?

5.蚓状肌和骨间肌各有什么作用?

6.拇指可作哪些运动?各由什么肌肉参加?

7.在上肢能触摸到的肌性和腱性标志有哪些?

8.腋腔各壁由哪些肌肉构成?

9.前臂肌包括哪些肌群?如何安排?有什么作用?

第五节下肢肌

一、髋肌

掌握髋肌的分群、分层及功能:

髋肌起自骨盆,跨过髋关节,止于股骨的近侧部。分前、后两群:

前群——髂腰肌、阔筋膜张肌

髋肌第一层臀大肌。

后群第二层臀中肌。

第三层臀小肌、梨状肌、闭孔内肌、股方肌。

髂腰肌包括:.髂肌,起自髂窝;2.腰大肌,起自—4腰椎。两肌会合后,经腹股沟韧带深面→股骨小转子。屈并外旋髋关节。

移行于髂胫束

阔筋膜张肌位于大腿的前外侧,自髂前上棘胫骨外侧髁。紧张髂胫束,并能屈髋关节。

臀大肌位于臀部,自髂骨外面,骶骨背面→股骨臀肌粗隆。为髋关节的有力伸肌。

臀中肌在臀大肌深面,自髂骨外面→大转子。外展髂关节。

坐骨大孔

梨状肌起自骶骨前面大转子顶部。外旋髋关节。

坐骨小孔

闭孔内肌起自闭孔膜内面及周围骨面转子窝。外旋髋关节。

股方肌在闭孔内肌腱的下方,自坐骨结节→转子间嵴。外旋髋关节。

闭孔外肌起自闭孔膜外面及其周围骨面→转子窝。外旋髋关节。

二、大腿肌

掌握大腿肌的分群、位置、层次及功能:

大腿肌分三群:

前群——位于股骨前面,包括缝匠肌和股四头肌。

缝匠肌在大腿前面及内侧,为全身最长的肌肉,呈扁带状,起自髂前上棘→胫骨上端内侧面。屈髋、屈膝关节。

股四头肌强大,有四个头:

.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

2.股内侧肌起自股骨嵴内侧唇

.股外侧肌起自股骨嵴外侧唇

髌韧带

4.股中肌在股直股深面,起自股骨干前面。四个头向下形成一腱,包绕髌骨胫骨粗隆。伸膝关节。(股直肌尚有屈髋作用)

内侧群——位于大腿的内侧,属内收(髋关节)肌群,起自闭孔周围的骨面,止于股骨嵴

(股薄肌止于胫骨上端),分层排列。浅层自外侧向内侧有:

耻骨肌位于大腿上部,髂腰肌的内侧,有屈髋兼内收作用。

长收肌在耻骨肌内侧。

股薄肌在大腿最内侧。

深层有:

短收肌在耻骨肌和长收肌的深面。

大收肌位于上述各肌的深面,抵止处的腱和股骨之间有一裂孔,称收股腱裂孔。

后群——位于大腿的后面,包括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共同起于坐骨结节髋、膝关节后方

小腿骨上端。

股二头肌位于股后外侧,有两个头(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嵴),共同止于腓骨头。可伸髋,屈膝,并使小腿旋外。

半腱肌股后内侧,

止于胫骨上端内侧。伸髋,屈膝,并使小腿内旋。

半膜肌在半腱肌的深面

三、小腿肌

掌握小腿肌的分群、位置、层次和作用:

小腿肌运动膝、踝及足部关节,分三群:

前群——自内侧向外侧为胫骨前肌、足母长伸肌、趾长伸肌。

经踝关节前方

胫骨前肌起自胫骨外侧面内侧楔骨及第跖骨底。使踝关节背屈及足内翻。

经踝关节前方

足母长伸肌起自腓骨及骨间膜前面足母趾末节趾骨底。伸足母趾,踝关节背屈。

在足背分成四条腱

趾长伸肌起自腓骨前面第2—5趾中节和远节趾骨底;伸2—5趾,踝关节背屈(另有一腱止于第五跖骨底,称第三腓骨肌,可使足外翻。)

外侧群——腓骨长、短肌。

腓骨长肌起自腓骨外侧面,经外踝后方,斜行到足底的内侧缘→第一跖骨底。

腓骨短肌在腓骨长肌深面,经外踝后方,止于第五跖骨粗隆。

腓骨长、短肌有跖屈踝关节和使足外翻的作用。

浅层有腓肠肌、比目鱼肌及跖肌。

后群

深层自内侧向外侧有趾长屈肌、胫骨后肌、足母长屈肌,在膝关节后面还有腘肌。

腓肠肌有内、外侧头,分别起于股骨内、外上髁。

比目鱼肌起自胫腓骨近端,与腓肠肌会合,组成粗大的跟腱→跟结节,是踝关节有力

的跖屈肌(腓肠肌还能屈膝关节)。

趾长屈肌自胫骨后面→第2—5趾末节趾骨底。屈2—5趾,足跖屈。

胫骨后肌自胫、腓骨及骨间膜后面→舟骨、楔骨。足跖屈并内翻。

足母长屈肌自腓骨及骨间膜后面→足母趾末节趾骨底。屈足母趾并使足跖屈。

腘肌自股骨外上髁→胫骨近端后面。屈膝关节并使小腿内旋。

四、足肌

足肌的位置、分群及作用:

足背肌趾短伸肌、足母短伸肌,伸趾。

足肌内侧群——运动足母趾。

足底肌外侧群——运动小趾。

中间群——运动2—5趾。

五、下肢局部记载

.股三角:

位置在大腿前面,腹股沟韧带下方。

组成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侧界为缝匠肌,内侧界为长收肌。内有股神经及股动、静

脉等。

2.收肌管

位置大腿中部,缝匠肌的深面。

组成前壁为缝匠肌,外侧壁为股内侧肌,后为大收肌。向上通股三角。向下经收肌腱

裂孔通往腘窝。内有股动、静脉及隐神经。

.腘窝

位置膝关节后方,呈菱形。

组成上外界为股二头肌,上内界为半腱肌和半膜肌,下外界为腓肠肌外侧头,下内界

为腓肠肌内侧头。底为膝关节囊。内有血管、神经、脂肪等。

掌握下肢有肌性标志:

臀大肌

股四头肌

股二头股腱

半膜肌腱

半腱肌腱

腓肠肌在小腿后面形成“小腿肚”。

跟腱在踝关节后方呈粗索状。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收肌腱裂孔2.小腿三头肌.跟腱

4.股三角5.腘窝

二、问答题

.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的位置及作用如何?

2.使股骨旋外的肌肉有哪些?哪些肌肉能使髋关节内旋?

.哪些肌肉参与膝关节的运动?

4.足的跖屈、背屈、外翻和内翻运动各产生于什么关节?各由哪些肌肉参与?

5.既跨过髋关节,又跨过膝关节的肌肉有哪些?它们对这二个关节各起什么作用?

6.既跨过膝关节,又跨过踝关节的是什么肌肉?有何作用?

7.在下肢能触摸到哪些肌性标志?

8.维持人体直立的原动肌有哪些?

今日荐读

点击下方图片,看趣文

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pujiangshop.com/edywh/111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