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由外鼻、鼻腔、鼻窦构成。
外鼻的软骨部包括鼻外侧软骨、大翼软骨、鼻中隔软骨。
外鼻的骨部包括鼻骨、上颌骨额突、额骨鼻部。
梨状孔是鼻骨下缘、上颌骨额突内缘、腭突之游离缘共同构成的骨性孔隙。
外鼻的皮肤特点:上薄松,下厚紧,多腺体。
面部静脉无瓣膜:
①主向:内眦V--面前V--面总V--颈内V。
②逆向:内眦V--眼上下V--海绵窦。
危险三角区的感染可能导致颅内感染,例如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鼻腔,上窄下宽,前鼻孔anteriornaris连外鼻,后鼻孔posteriornaris通鼻咽。
由鼻中隔nasalseptum分左右两侧,由内鼻孔(鼻阈limennasi)分前后二部:鼻前庭,固有鼻腔。
鼻前庭的皮肤特点:
有鼻毛.腺体,连接紧.发生疖时,明显疼痛。
固有鼻腔,包括顶、底、内、外壁,前、后鼻孔。
固有鼻腔顶壁,薄而脆,通颅前窝,受感染时易引起颅内并发症。
鼓室的上壁:即盖壁,一薄骨板,分隔鼓室与颅中窝。该壁在新生儿和小儿往往很薄、有裂缝,因此小儿的中耳炎易经此薄弱点直接蔓延至颅内,引发颅中窝感染(耳源性颅内并发症)。
固有鼻腔顶壁--颅前窝
鼓室上壁--颅中窝
固有鼻腔底壁(鼻底):硬腭。
?上颌骨腭突
?腭骨水平部。
固有鼻腔内壁:鼻中隔nasalseptum。
筛骨垂直板
鼻中隔软骨。
后鼻孔向后通鼻咽部。
腺样体(咽扁桃体)肥大时,可引起耳、鼻、咽、喉等处症状。由于后鼻孔堵塞,可引起鼻部症状;鼻无法通气,长期张口呼吸,影响面骨发育,上颌骨变长,腭骨高拱,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出现所谓“腺样体面容”(adenoidface)。
鼓室前壁:即颈动脉壁,该壁与颈内动脉相毗邻。该壁上部为颞骨岩部与鳞部的交界处,有两个小管,上方为鼓膜张肌管(鼓膜张肌由三叉神经支配),下方为咽鼓管半管;该壁下部为颈动脉管的后壁。
固有鼻腔外壁最复杂,最重要,由鼻甲、鼻道构成。
下鼻道的前上方有鼻泪管开口。一把鼻涕一把泪。
咽鼓管咽口距离下鼻甲后端1-1.5厘米。
上颌窦自然开口在中鼻道,上颌窦穿刺的最佳进针点在下鼻道。具体位置在距下鼻甲前缘1-1.5厘米、鼻甲附着于鼻腔外侧壁的位置,因此处骨质最薄,最易穿透,痛感最轻。具体方法:将穿刺针针柄置于掌心,将针尖放在穿刺点位置,然后向同侧耳廓上缘方向稍用力钻动,当针出现落空感,表明已经刺入上颌窦。
中鼻甲前部附着前颅窝底(筛顶和筛骨水平板horizontalplate),后部附着中鼻甲基板lamellaofmiddleturbinate。
中鼻甲基板将筛窦分为前组筛窦和后组筛窦。
中鼻道,也就是窦口鼻道复合体OMC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上颌窦、额窦和前组筛窦开口引流的位置。鼻泪管开口于下鼻道的前端。如果这些窦口堵塞、引流不畅,会导致各种类型鼻窦炎的发生。
图右侧为前。
中鼻道:外壁是半月裂孔semilunarhiatus(前下内界是钩突uncinateprocess,后上外界是筛泡ethmoidbulla)。
半月裂孔外侧向前下和外上扩大为筛漏斗ethmoidinfundibulum(前上部是额隐窝frontalrecess)。
从半月裂孔前上到后下,有额窦frontalsinus和前组筛窦ethmoudsinus开口,上颌窦maxillarysinus开口最后、最低,在裂孔中部。
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