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发泡疗法是祖国医学的一种独特疗法,它是利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中药贴于穴位或患部,使局部充血起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有明显效果的一种方法。现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发泡治病验方,患者不妨一试,该法只要掌握得当,就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现代应用及研究:近百年来,发泡疗法越来越受到学者和专家们的重视,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在理论探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均有突破性的创新,并开始用于疑难痼疾的治疗。例如发泡疗法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腮腺炎、风湿性关节炎、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变应性鼻炎、额窦炎、梅核气、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强直性脊椎炎、胃脘痛均获得满意的疗效。临床例证不胜枚举。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发泡疗法治病机制在于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使亢进者下降,低下者升高,趋向协调平衡,正是《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理论的体现。
二主要作用
1、局部组织的刺激作用:发泡所采用的药物大都带有较强的刺激性,有使皮肤发泡的作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从而起到清热解毒、消炎退肿的作用,甚者发泡化脓,使渗出液增加,能发挥消炎退肿的效果。
2、经络穴位的调衡作用: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能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天灸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使其趋于平衡,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3、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药物透过特异腧穴的皮肤,其有效成分通过血液循环直达病变部位,发挥其药理效应。更重要的是药物通过经络腧穴吸收、传输、利用的同时,经络腧穴对药物刺激做出较强反应,将药物作用放大,其疗效是经络腧穴与药物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
4、神经调节作用:主要通过药物使作用部位的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从而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5、免疫机能作用:通过神经反射作用,激发机体的调节功能,从而调整和增强人体免疫
三、临床常用发泡方法:
1、斑蝥发泡法:临床用于治疗神经性皮炎、关节疼痛等症。2、白芥子发泡法:水凝胶冷敷贴湿贴贴大椎、身柱、肺俞主治寒哮;水凝胶冷敷贴湿贴贴下关、颊车主治口眼歪斜。3、白降丹发泡法:用白降丹极少许点于适宜的穴位,外贴水凝胶冷敷贴,24小时取下,肤起水泡即可,主要用于坐骨神经痛、肩周炎。4、大蒜发泡法:用于治疗喉肿痛合谷、涌泉治疗扁桃体炎、鼻衄等症。5、巴豆发泡法:12小时起泡后取下。临床上用于治疗便秘、积滞。6、吴茱萸发泡法:外敷于百会、涌泉穴,治疗脱肛、子宫脱垂、小儿水肿等。7、威灵仙发泡法:取鲜嫩威灵仙叶加少量红糖捣成糊状,置于水凝胶冷敷贴上,贴穴位,如贴足三里穴可治痔疮下血;贴太阳穴治疗急性结膜炎;贴身柱穴治疗顿咳等。8、毛茛发泡法:取鲜嫩的毛茛草药切碎、捣拦,置于水凝胶冷敷贴上贴于需要的部位,如痹证敷于关节肿胀处;哮喘敷于天突或膻中穴;急性黄疸、高血压敷于内关穴等。
四、注意事项:(1)应用本疗法前,首先要明确病情,按疾病需要,选择发泡部位,然后按照规程进行操作。(2)由于发泡的药物多有腐蚀性和刺激性,对皮肤有一定的创伤,所以本疗法治疗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故除本疗法介绍的适应证外,其他病症一般不宜使用。有些发泡的药物还有较大的毒性,所以发泡药物禁止口服和乱敷。药物敷用后应即包扎好,防止药物外溢或滑脱。中药发泡疗法还有很多,使用发泡疗法应选择适宜的药物与穴位,外敷的部位不宜过大。(3)发泡后,可以将水泡挑破,也可以不挑破让其自行吸收。但要注意局部清洁,用消毒纱布包扎,预防感染。(4)如病情需要在原发泡处进行第二个疗程即在同一部位进行重复治疗时,必须待发泡处皮肤完全愈合后再进行。(5)发泡部位一般不会感染,愈合不留疤痕及色癍。如发泡处感染,即外涂或外敷消炎药物。(6)在治疗一些急性或烈性传染病(如白喉)时,应配合应用抗毒素、抗菌素或其他药物。疼痛明显时可服用一些止痛片,疼痛会越来越轻,直至伤口自行愈合。治疗过程中注意饮食忌生冷辛辣、肥甘厚味、鱼腥发物,避免冷水。(7)护理1.向病人解释发泡疗法的作用及发泡过程,以取得病人配合。2.发泡前应将局部清洗干净,或嘱病人洗澡。3.敷药后应密切观察局部反应,如病人感烧灼,疼痛较重,皮肤反应大,可提早将药饼取下。4。发泡过程应注意保护水泡,避免碰破,抽吸泡液时应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抽吸后用无菌敷料覆盖固定,隔日更换敷料一次,待局部干燥愈合即可。5。局部皮肤病变者,禁在病变部位发泡。